这是芬兰吧的第78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在芬兰北部的奥卢市,我体验了芬兰第一所科学博物馆。
这所被芬兰人称为“知识园”的科学博物馆(Tietomaa),始建于1988年。既然是“知识园”,那里面一定有很多科学知识吧,事实上,我看到的情况正好相反:“知识园”里没有知识 。
一进馆,我就被欢乐喧闹的声音吸引住了。因为芬兰人少,一般是没有太多人聚集的活动,但这个科学馆如此喧闹,我有点奇怪。里面到底有什么,能够让人如此欢乐?逛完之后我发觉,与其叫做科学博物馆,不如叫科学游乐场,它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参观者带来寓教于乐的科学探索。如果说拉普兰的森林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是“做(Do)”,那这所科学馆的核心则是“玩(Play)”。六大科学体验区:人体和运动实验室、物理运动和力体验区、声音实验室,性别实验室,海洋科技区,恐龙公园,再加3D电影放映厅等各种体验项目,让人“玩”科学。
人体和运动实验室——
“很遗憾,你跑得比鸡慢 ”
当我进入人体和运动实验室,闯进我视线的是一个小型跑道。起跑线旁边有好几个动物符号按钮,原来,是要我跟动物比比,谁跑得快。我按下鸡的按钮,计时器倒数三秒,我赶紧跑了出去,一到终点,计时显示器告诉我:“很遗憾,你跑得比鸡慢。”我想想也对,小时候在农家院子里,我也抓不住鸡。
三个孩子在玩“人与动物大比拼”
旁边7岁的芬兰小孩,正在自己动手操作机器,测试自己的心率。屏幕上,不仅有自己的心率,动物界的狗、大象、老鼠、羊的心率也将呈现在小朋友面前,在这种对比中,小朋友更好地理解速度、理解数字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后来,我还测试了自己的手指压力、身体冲击的压力,还有我的弹跳能力。我不仅仅了解了自己身体的各种数据,还对比知道了各种动物的数据。在这种对比,我能够更好地感知自己的运动,把本来只是身体的运动和心理感知联结起来,这简直太棒了。
我想,科学博物馆想要传递给我们这样的认知: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跑得不比鸡快,力量不比马大,跳得不比袋鼠高,但我们之所以能够最终成为我们,具有智力的我们,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大脑。在博物馆里,有一面墙,里面摆放了各种动物的大脑模型,也包括我们人类的,可以很显眼地看到,与动物大脑相比,我们的大脑大且复杂。
物理运动与力——
“用滑轮把自己吊起来”
有一句话说,我们不可能抓着自己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但我们却可以用其他办法自己把自己抬起来。how?滑轮。
7岁的芬兰小男孩在三个小滑轮的帮助下,真的把自己给抬起来了,他非常兴奋地对妈妈说:“快看快看。”但两个和一个滑轮的情况下,他抬不起来自己,他一边更努力地尝试,一边问妈妈“为什么”。妈妈没有跟他讲高深的简单机械运动、杠杆原理,而是让孩子感受“人类是如何利用物理原理发明工具,让自己省力。自己很费力时,可能是方法有问题,要停下来思考、寻找、发明更好的方法。”他们在这个区域玩了20分钟,一起尝试、一起探究、一起思考。
一家人在玩“滑轮”
我作为一个游客,看到芬兰母子如此逛博物馆,简直如梦初醒,让我重新思考博物馆是什么?所谓的“museum”不是让参观者“博物”(“博”在我们的字典里是大、多、丰富之意),懂得很多科学知识、原理,走马观花式看很多物品、配置;而是一个科学中心,是公众学习和探索科学的场所,要带领每个人用科学思维思考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去询问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去寻找去发明更好更省力的方法。
看芬兰小女生正在玩抛物运动,给球找到合适的起始点,让它通过抛物运动,跑进洞内。我也跃跃欲试,可是5次下来 ,我都没有射进,在多次的失败中,我多次调整、再尝试,第6次终于成功了。这让我想起芬兰的“国际失败日”这个节日,鼓励每个人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和感悟,在失败中学习成功,不断经历“尝试、失败、分析、总结、再尝试”,很多时候,科学就是这样不断“试误”的过程,这也是科学精神之一。
两个小孩反复“玩抛物运动”
此外,我还玩了空气炮,旋转球、赛车等,已经10年没有触碰物理学的我,竟然在这个科学博物馆内,重新燃起了对物理概念、运动、原理的兴趣,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每一个游戏背后真正的原理是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去观察-分析-论证。我想,这个思维的过程就是科学博物馆最大的意义——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声音实验室——
“不出声,怎么玩音乐”
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座博物馆真的很“吵”,为了让大家“玩科学”“玩声音”,一切声音在这里都被允许——
我可以尽情呐喊,看看自己的声音分贝有多高。
我可以欢快打鼓,看看自己的节奏能有多快。
我还可以做着小测试,看看自己能不能记住声音在哪个声调上。
我先生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空气吉他”舞台,它可是芬兰最有名的活动之一。什么是空气吉他?就是没有吉他,要你抱着空气,装作一副弹吉他的样子,让人真正去体会“手中无琴,心中有琴”。我先生站在舞台中央,尽情地弹他手中的“吉他”,有舞台录像,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要是表现足够好,还可以去参加Oulu举办的世界空气吉他比赛。”
我可不想上台表演,幸好这里还有“做一回电影配乐制作人 ”这样安静的项目,让我玩音乐。自己选择一部电影,给它配乐,这很考察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对电影场景和情感的理解,关键是二者还要契合。
“为什么要在科学博物馆里要设置声音实验室,而且可以这么吵?”我请教工作人员,他竟然告诉我:“不出声,怎么玩音乐。人在玩音乐的时候可以发挥创造力,这也是科学创新的灵感来源之一。况且声学也是科学的一部分啊!”想想也是,好多大科学家都爱玩艺术,比如爱因斯坦一生爱音乐,喜欢拉小提琴;开普勒是天文学家,又是音乐家、诗人;还有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画家。芬兰人用这种方式,让孩子尽情“玩科学”“玩艺术”。
更别提各种让人体会声音的器物了,让人对声音的来源进行探究,去敲打器物、去观察物体振动、去聆听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声音实验室占了整整的一层楼,通过这样玩耍的方式,其实是想唤醒我们对音乐乃至声音的认知:声音其实无处不在,但又丰富多彩,不同的音色与音调能否组成和谐动听的音乐,全靠具有创造力的你。
3D影片放映厅——
“婴儿也能看科学纪录片”
因为带着9个月大的婴儿,我没想到他也可以在博物馆看纪录片。
“婴儿在室内吵闹怎么办?”
“他想爬,放映厅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吗?”
“放映厅很黑暗,婴儿害怕怎么办?”
“我们的婴儿车放在哪里?”
毕竟作为中国家长,我还是有顾虑的。工作人员很自信地介绍:“我们在设计屏幕时,就有意设计成适合所有人观看的屏幕。考虑到孩子的观影效果,我们不会把灯光调到最暗,声音也不会太大,最后排有婴儿区域,可以放婴儿车。也有足够的空间让婴儿活动,爬来爬去,让婴儿也能看电影。”
博物馆放映厅的“婴幼儿区”
其实,婴儿能不能看电影不重要、能否看得懂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芬兰人在博物馆设施方面的用心,他们考虑到年轻父母会带婴幼儿来博物馆,就设计出适合亲子活动的场域,让父母乐于带孩子来这里,从小接触科学。
男生科学素养高于女生?
“芬兰是唯一相反的国家”
芬兰15岁学生的科学素养,多次占据着PISA第一的宝座。尽管2016年排名下降到第5,但这一排名的下降并不是因为芬兰科学教育质量的下降,而更多是因为有着高强度、高长度学习时间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加入,如新加坡、日本、香港、上海等。
其他国家,都是男生科学素养高于女生,芬兰是唯一相反的国家:2016年PISA测试中,芬兰15岁女生的科学素养占世界第2,男生第10。这跟我在生活中看到的,芬兰父母和老师鼓励男女生都要“玩科学”一致,不把“男生科学素养高于女生”的刻板印象传递给孩子,而是所有人从小接触科学博物馆,培养对科学的终身兴趣,用科学思维看待日常生活。
我芬兰家庭妈妈,在分享她对芬兰科学教育时说过:我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他们都会问“极光哪里来的?”“星星为什么会发光?”“为什么北欧有午夜阳光?”这些问题就是最初的科学兴趣,是不分男女的,我会给他们买相关的科学书籍,也会跟他们一起上网查资料,我很开心他们能反思日常生活的现象,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科学,就在生活之中。
这正如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秘书长José Ángel Gurría所言:“从服用止痛药到决定什么是均衡饮食,再到早餐会喝的巴氏消毒牛奶,或是决定是否要买一辆混合动力型汽车,科学几乎无处不在。科学不仅仅是一大堆试管或是元素周期表,相反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的工具的基础——从一个小小的开瓶器到精密复杂的太空探测仪。
而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并非只是科学家的专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能够权衡证据得出结论;能够理解所谓的科学真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改变,与此同时,新的发明层出不穷,人们对自然力量以及技术的能力和边界,势必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芬兰从理念上让所有人“玩”科学;到博物馆设计上,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参观者带来寓教于乐的科学探索机会,包括婴幼儿;再到摒弃“男生科学素养高于女生 ”得刻板印象,发挥每一个人的科学潜能。就这样,把芬兰孩子的科学素养推向世界顶尖水平。
(作者钱文丹,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本文首发于 芬兰吧 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分享,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更多芬兰教育和教养法:从婴儿开始的生命教育 | 芬兰教养法1芬兰社会保障体系让育儿更幸福 | 芬兰教养法2零岁开始,芬兰儿童的阅读生态 | 芬兰教养法3芬兰幼儿园课表:根本没有上课这回事,玩是最正经的事 | 芬兰教养法4在芬兰,家长如何选幼儿园?全面解析芬兰幼儿园种类 | 芬兰教养法5芬兰儿童森林博物馆,全馆只有一个字 | 芬兰教养法6芬兰孩子的科学素养为什么世界第一?看看他们的科学博物馆你就知道了|芬兰教养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