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放寒假了,各大高校的期末考也陆续结束。同学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在家躺尸状态,或者在回家挤火车的路上?
经过了和书本的死磕,与期末考的博弈后,你终于可以解放了。可造化弄人,当你垂头丧气地走出考场,当你和舍友对答案时,你已经知道自己这次考试凶多吉少。
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期末挂科概率有多大呢?除了你对期末考试重点的复习效果外,很大程度是取决你上课的频率,以及你的任课老师是否长得让人过目不忘。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期末考里奇葩的送命题。如果你的学校上榜,你也遇到过这样的送命题,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
1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思修期末试题
临近期末考,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思修期末考惊现一道“态度题”,并迅速上了一波热搜。
这位搞事情的出题老师将题中7位老师的证件照一字排列,要求学生不仅认出来自己思修老师是哪位,还必须正确填写名字。
答对不得分,答错扣41分。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些同学能考出“59分”的成绩了。
该学院的同学口吐鲜血在吐槽:
@天天天t1an:我们学校,早上考试,做到这道题,我的思修老师在对面考室门口对着我面带微笑。
@双双双双仪:老师绝对p了图,我看了老半天都没认出我们老师!
学渣和吃瓜群众坐等挂科、默默围观:
@陈_欧巴:大二学姐哭过…
@A_udience_:这道题有毒。
@好大的汪姐姐:错了一个字的我,坚强地微笑!
@W起风:说实话,一整个学期没逃过一节思修课,然而我并不知道思修老师的名字
2
电子科大计算机网络基础期末试题
上了大学,意味着你即将走向社会。你不仅要学会看人,还要学会认一些基本的品牌。
又是一道选对不得分,选错扣分的送命题。
问:李老师上课用的笔记本电脑是什么牌子。
同学吐槽:“李老师,你电脑什么牌子跟课程有什么关系?你是收了电脑商的广告费吗?虽然我上课很认真,但我真的没有注意你用的什么牌子的电脑啊,你经常穿的阿迪王球鞋我倒是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还有更皮的试卷在后头。
3
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节奏与律动试题
以上两道题,可以说是为了防止同学逃课。
那这道题的操作则完全令人窒息。
“敢不敢试试选这个扣分项?”
“老师你是当我是不看题的傻逼吧。”
4
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试题
武汉大学这波操作6到不行,这写得满满的一张纸不是试卷,只是出卷说明,另一张白纸才是真正的试卷,至于题目,请现场同学自己出。
授课老师表示:“考试时长2小时,试卷必须包含10道填空题、4道名词解释题、4道简答题、1道论述题,出题范围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为了保证难度,他在每个题型下都出了道示例题。”
所以同学们想出简单的试题给自己做?
是不存在的。
@君临天下之夜尽天明:老师如果我出题我会出默写。
@我的小姐姐-:这比直接给我们卷子难多了,真的,古代文学我才勉强及格。
@DecMrPan:幸亏作为这个专业的前辈没有经历,祝学弟学妹好运。
@樱霰_:好难啊,中文系的掩面飘过。
@默默白小白:出题本身就是一种考试。对课程了解的足够多,出的题也有水平了。
5
吉林建筑大学概率论考试题
吉林建筑大学概率论考试题为了检测同学是否来听课,在考试卷中添增加了“授课教师的背影选择”与“授课板书的字体选择”两道题。
6
山东交通学院毛概考试
为了防逃课,各高校在试题内容上也是花样百出。
山东交通学院毛概考试,围绕《王者荣耀》鸦片式传播相关话题材料作答,“你打《王者荣耀》用啥英雄和皮肤……”
经常开黑的同学碰到这题估计笑出声。
7
湖北大学现代汉语期末考
湖北大学《现代汉语》课程期末考试试卷中出现一道猜字谜的考题,答案连成一句话是“湖北大学我爱你”
8
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分论期末考试
这道试题被网友们称为《爱的东西南北》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刑法分论》期末考试
“1977年冬天,中国恢复高考,周小东、吴小南、郑小西和王小北经过激烈竞争,考入西京大学法律系。1978年春天入校,被分至同一间宿舍。四人志向各异,但都珍惜机遇,发奋读书,同窗四载,互相砥砺,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不是一篇小说的开头,这是一道试题的首段。题目一共有4000字。它讲述了一个宿舍的四名大学生毕业后,因感情、生意、仕途而相互纠结并犯罪的故事。考生要根据案例内容,分析东南西北四个人的刑事责任和罪名,满分100分。
9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学考试题
全勤不逃课、按时完成作业,玩一玩刷一刷微博就可以免考试。这个试题很接地气。这可是微博玩得6的就是送分题,玩不好的就是送命题。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学《电子社区与网络生存》
上课全勤,完成作业,微博粉丝数过千或原创转发过50即可免试。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山东大学期末考题
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
不得不说,各位会玩的老师将同学们耍得团团转。
所以,课还是要上的,老师样子还是得认的。不然,一道期末“送命题”就让你考前几天复习的功夫都白费了。
想问问这些老师
本文内容综合自高校联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