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简单的文学艺术书籍(文学艺术类的书籍)

qiaoqingyi 2023-10-04 127

上大最有趣的本地化生活服务平台!

为你收集学校各类通知信息实习讲座...

关注我们,大事小事都知道!

  纯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跟骨头很像。看上去索然无味,很不好啃的样子。

  但当你细细品尝的时候,一种美妙的乐趣将会把你慢慢包围。

  这种美妙,谁啃谁知道。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豆瓣评分:9.0(6201人评价)

  青年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它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逐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部落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部落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苍凉的历史长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迟子建始终实践着“用小人物说大历史”这一创作理念。迟子建认为,真正的历史在民间,编织历史的大都是小人物。因为只有从他们身上,才能体现最日常的生活图景。《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只有二十多万字,但作者在里面讲述的却是鄂温克的一个部落近一百年的历史。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主题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是关系到人类文化学的问题。在追逐这个行将消失的鄂温克部落、面对其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的现状时,可以用“悲凉”二字形容作者目睹了这支部落的生存现状时的心情。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以一些原始生活的永久消失和民间艺术的流失作为代价的。我们为了心目中理想的文明生活,对我们认为落伍的生活方式大加鞭达。现代人就像一个执拗的园丁,要把所有的树都修剪成一个模式,其结果是,一些树因过度的修剪而枯萎和死亡。其实,真正的文明是没有新旧之别的,不能说我们加快了物质生活的进程,文明也跟着日新月异了。诚然,一些古老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但我们在付诸行动的时候,一定不要采取连根拔起、生拉硬拽的方式。我们不要以“大众”力量,把某一类人给“边缘化”,并且做出要挽救人于危崖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摆布他们的过程。如果一支部落消失了,希望它完全是自然的因素,而不是人为的因素。大自然是美好的,也是残忍的。我们向往“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因为那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境。

  《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意识地追求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写作这部长篇时作者的激情极为饱满,大约触动了她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作者熟悉那片山林,也了解鄂温克与鄂伦春的生活习性。想借助那片广袤的山林和游猎在山林中的这支以饲养驯鹿为生的部落,写出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遇到的尴尬、悲哀和无奈。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严酷的现实问题。当然,其中浸润着作者对那片土地挥之不去的深深依恋和对流逝的诗意生活的拾取,它在气象上显得极为苍茫。

  

《斗鸡》

  阎连科

  豆瓣评分:8.2 (135人

  一只斗鸡,三间铺面,半生挣扎,一个世纪的家国命运。

  本小说中的“姥爷”一生执着于斗鸡,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小说以时间为序,波澜不惊地叙述了姥爷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小说与同时代作家余华的作品《活着》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中国近现代历史下压抑生存着的灵魂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阎连科的讽刺语言下,清本的一生巧妙地躲避了中国清末以来的所有灾难,就像他养的斗鸡,习得的是闪避忍耐的方式。有趣的是那些骄傲的高昂头颅如浴火凤凰的斗鸡死在刀下再无重生,反而是清本保住斗鸡的血脉。让人在对他投以鄙夷目光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深一拜。在荡动历史中存活原来需要这般圆滑的武功。

简单的文学艺术书籍(文学艺术类的书籍)

  

《少年巴比伦》

  路内

  豆瓣评分:8.6(5885人评价)

  如果这个社会正常且教育优良,那像路内这样浑身聪明劲的年轻人应该有数十万或百万。只是在当时,这些年轻人都像被捕获的沙丁鱼一样,开始他们鲜活有力,在渔网中奋力挣扎,有的还在地上蹦跶几下,但最后都被送往工厂制成罐头。

  但是路内没有,他不仅没有被困在网中,而且还站在岸边向捕鱼者吐口水骂脏话。

  这本小说情节简单,9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路小路被父亲安插到化工厂上班,除拧螺丝外,最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是分析厂里的中年阿姨谁值得调戏。刚被推入社会的懵懂年轻人,没有任何选择地成为巨大钢铁机器上的一枚螺丝钉。故事在他混天度日的工厂生活中推进,直到他爱上厂医白蓝。他开始考虑自己的生活,最后因白蓝考上研究生而分开。路小路也离开工厂,故事结束。

  小说中安插的人物大多带有隐喻。在厂房中坚持学习的工友代表在困境中求上的希望;硬脾气小撅嘴暗示僵硬的体制。这种明显的安排让人物性格过于简单,女主角白蓝像一方跌入灰色暗流的白手帕,像所有年轻男人心中的第一个女人,干净又遥远,最后只剩下爱穿白裙子的印象。

  大多数时候是路小路自说自话,他机智幽默让人印象深刻。他困惑地面对死僵的生活,但并不呐喊。他用自己方式在灰色的生活中寻找光亮。他调侃,在幽默的幻想中跳离生活的死水,假定自己站在岸上边骂边笑。他深知生活在怪异的时代之下,只有扭曲的方法才能减轻痛苦。但后来他发现黑色幽默在一如海啸的浪潮的狠狠拍击之下显得无力,呐喊和嘲讽同样苍白。

  有人评价路内与村上春树相似,但在我看来,村上并不是一位始终真诚的作家,而路内珍贵之处在于他一如既往的真诚与困惑。如果说村上与路内所创造的人物都隐约在对抗,那村上的某些主人公对抗的是中产阶级看不见的空虚,而路内笔下的路小路对抗的是看得见的僵硬体制、已被决定的命运以及被禁锢的生活,像一张被红印章狠狠戳下的成绩单,拿着它的孩子沮丧地徘徊在路边不肯回家。

  小说紧凑易读,文字流畅稍显粗糙,并无精心设计的结构,某些情节略为僵硬,只是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让他从一堆沙丁鱼中跳脱而出,小说里始终流露的真诚和困惑都来源于对自由的渴望,这一点让他显得格外特别。他始终不明白不理解为什么这些鲜活的年轻人像是注定被制成罐头的沙丁鱼。他深谙人的尊严和价值与沙丁鱼不同,直到故事结束,他仍不懂被禁锢的道理,但他带着天生的自然率真和藏起来的怒气离开工厂。

  你可以摧毁花朵,但你不能阻止春天的到来。路小路的故事结束之际,这个国家也发生着剧变。90年代是金融巨流放肆奔涌的年代,它冲毁了路小路工作过的工厂。那些国有制下的工厂,大多慢慢停下曾怒气冲冲散播黑雾的烟囱,里面的人探出头来向外面的世界张望。可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看见了什么呢?看得见的政治禁锢是明确单向的,而看不见的金融巨潮所带来的压力却无处不在,摸不着看不见,找不到反抗的方向。

  

《烟壶》

  邓友梅

  豆瓣评分:8.3 (166人评价

  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鼻烟,更不用说见过鼻烟的盛具——烟壶了。但这丝毫不妨碍你感受这本书的魅力。

  作者表面上为烟壶作传,但写的其实是世态人情,是清末民初的芸芸众生相。

  故事的主角乌世保曾经是个不学无术的八旗子弟,家境败落之后,他在机缘巧合中学会了烟壶的制作技术,也正因如此,他从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哥转变为一名手工艺大师。

  在这个转变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男人的觉醒。

  同时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书中描写了大大小小十几个人物,每个人在道德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瑕疵,

  称不上是什么好人,但是在面对大是大非的民族问题上,他们的立场又都变得无比的坚定。

  当乌世保的师父聂小轩宁肯自毁手臂也不肯烧制"八国联军占北京"画样烟壶的那一刻,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头沉睡的狮子正在醒来,它将用最锋利的爪牙,撕碎那片笼罩着全中国的黑暗。

  

《俗世奇人》

  冯骥才

  豆瓣评分:8.6 (5043人评价)

  俗世奇人,顾名思义,就是讲世俗生活里的奇人奇事。

  冯骥才以清末民初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通过18个短篇,讲述了18位民间奇人的传奇故事。这18个人,都是俗世里的市井小民,每个人的身份都不显赫,但是却都身怀绝技,他们各有各的性格,也各有各的特色。

  有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的苏七块;有刷完墙黑褂子上不沾一个白点的刷子李;有不认人脸,只认人牙的华大夫;有捏什么像什么、艺高人胆大的泥人张……

  在他们身上,你会看到每个奇人对自己那份手艺的尊重与执着,而这种民俗之俗,正是战胜低俗、庸俗、媚俗的力量。

  我认为,这群俗世奇人,是真正体会到生活真谛的那一批人,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寻找一份自己喜欢,并愿意一辈子做下去的事情。

  这几乎是每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联系我们

  推送联系:18717989842 唐学妹

  合作联系:18818218661 余学姐

  投稿邮箱:shuwnj@126.com

  来源:微信号 SHU万能解 shuwannengjie(如侵权,联系删除)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