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饮水思源”,那么用餐也可以溯个源啊。毕竟巧妇不只难为无米之炊,无炊具也得抓瞎。
那么今天这些种类多样的的炊具,比如炒锅、煎锅、汤锅等,都是怎么形成的呢?
查过之后,小观整理介绍中国古代八种主要炊具,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既学使用功能“涨姿势”,又多积累几个表义字形。
最原始的灶是新石器时代在土地上挖成的土坑,用来做饭的就叫做火塘。做饭就直接在土坑里,或者在坑上悬挂其他器具,坑中点火加热。(有点像野营炖菜哦。)
后世又逐渐发展出用土或砖垒砌成的不可移动的灶,至今农村仍有使用。
“灶”的字形表义明确,在土中生火。
釜可以视为现在“锅”的前身。古代写作鬴(fǔ),圆底无足,需要辅助的支撑。
陶釜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周时期有铜釜,秦汉后则有铁釜。
新石器时代的鼎均为圆形陶质,是当时主要的炊具之一。
随着较稳固的社会形态逐渐形成,鼎逐渐发展出了作为祭祀礼器的作用。一个标志是,商周时期出现青铜鼎、方形鼎(方鼎受热不如圆鼎均匀,所以用于烹饪的加热效果逊色不少)。
后因为青铜鼎多在礼仪场合使用,所以逐渐演化成国家政权的象征。秦汉时期,鼎作为炊具的意义已大为减弱,成了标识身份的随葬品。秦汉以后,鼎又变为香炉,完全退出了饮食领域。
鬲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已渐趋消亡,所以秦以后的文献中很少见到这个字。与鼎相似,陶制的鬲一般是炊具,而青铜鬲在商至战国以前则衍生出了礼器的功能。
“鬲”还是个多音字,作为古代河流名字时,读作“gé”,作为炊具则读作“lì”。而且字体和实物的形态,真是说不出的相似,有沿、有颈,大腹三足都一应俱全。
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用来蒸饭。它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鬲内放置食物,通过镂空的箅相连,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
“瓦”这个偏旁很好地体现了这类器具的起源,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甗是一种复合炊具,下部是鬲或釜,用于盛水加热,上部是甑,盛放食物,下方的水蒸气通过甑底部的孔洞加热食物。(就像现在的蒸锅、笼屉。)
这是到了战国晚期,随着灶台的普及逐渐被开发出来的烹饪方式。鬲个体功能逐渐被釜取代,转而开始与甑配套构成甗。
甗在东汉之后,逐渐被淘汰,所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关语汇。
东周之前的甗大多是上下一体的,至秦汉时多为上下分体,由两部分器物扣合而成。
将鬲的上部加长做出长颈,一侧再安装上把手就成了鬶。
鬶用于盛装流质食物并烹煮,但因为更适合倾倒,比鬲功能更齐全,在中国古代炊具中独具特色。
不过只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其他地域罕有发现。
这个字上音下义,比较好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记下来找机会卖弄一番。
斝外形似鬲而腹与足分离明显。陶斝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时,足部中空可盛物,是炊具。
到了商周时便变为三条实足,且多由青铜制成,由炊具演变成酒具。当时,青铜斝也被用作礼器,呈三足、一鋬(耳pàn)、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字形上,别的不说,两“口”表示“两柱”真是可爱极了。
烹饪方法
说完炊具,咱们不能不提烹饪方法。还是讲中餐,简单说“做菜”虽然能笼统代表各式的烹饪,却很不讲究。其实,中餐不只炊具多,做菜的方法更多,有煎、炸、烧、焖等各式各样。就像平时吃的菜有“炒饭”、“油焖大虾”、“红烧肉”等,名字都不是随便乱叫的,其中就包含了它们相应的烹饪方式,而且“炒”、“焖”、“烧”、“煎”等,同样都是放油、放食材、加热,怎么就不一样呢,凭什么造这么多字让“做菜”变复杂?
因为不同用料的量、不同的火候、不同的烹饪时间等各种因素,都影响最后成品的品相和口感、口味,所以这些各异的步骤经过整理归纳,也就成为了不同的烹饪手法。
小观稍作研究,今天友情奉送一份常见中餐烹饪方法,大家学了就会明白很多菜名的信息量有多精准。
前期准备工作
(插播)
烹制的过程不一定是使食材由生变熟,也可能是对加热过的食材进行二次处理。
生的食材一般只需切成片、丝、条、块、丁等各种形状。
熟的则要在正式烹饪前提前经过热处理。一种常见的热处理我们通常称之为“焯”(chāo),即将食材放入水中短时间加热,多用作肉类去腥的步骤之一。
正式开火
炒
保持旺火,热锅热油,倒入食材和调料,翻动至食材成熟。
根据所用食材、油温等情况可分为清炒、爆炒等
给我一盘小炒肉,半斤米饭不成问题
爆
大火,在热油或热汤中迅速将食材烹熟。这样制出的菜肴脆嫩鲜爽,如肚子、牛羊肉等。
通常分为油爆、酱爆、葱爆等。
有什么不开心的,来份爆肚
烧
先将主料进行热处理,然后加入汤(或水)和调料,先大火烧开,再改用小火慢烧。
根据口味,色泽和汤汁多寡不同,又分为红烧、白烧、干烧、酱烧、葱烧、辣烧等。
都知道红烧肉大油,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罪恶的手和嘴啊
溜
先将原料经过油炸或炒熟(热处理),盛出,另外在油锅中调制卤汁或以太白粉勾 芡,将烧汁淋到菜上或将二者搅拌,使菜上桌时看起来滑嫩可口。
可分为油溜、醋溜、芡糊溜等。
溜肉段也还不错
焖
食材放入锅中,置于微火上盖上锅盖把菜加热至熟透。
操作过程与烧很相似,但强调保持小火加热的时间更长。
不能漏了网红黄焖鸡
炖
把食物原料加入汤水及调味品,先用旺火烧沸,然后转成中小火,长时间烧制。
也可以理解为烧菜时多加水,汤汁更多些。
东北名菜,小鸡炖蘑菇
煮
将主料放入大量的汤汁或水中,先大火烧开,再用中火、小火慢慢烹制。
煮制的食物,精华当然靠调味,水煮肉片就很不错
蒸
将经过调味的食材隔水置于锅内,用旺火或中火加热,以水蒸气为热导体,使其熟透。
有干蒸,清蒸,粉蒸。
一份好吃的粉蒸肉,让妈妈的形象更高大了
煎
先把锅烧热,加入少量油使之均匀分布在锅底(最好是把油刷在锅底),然后把加工好的原料(一般较扁平)摆放入锅中,加热至成熟。
咬一口就流出香浓的汤汁,没理由不爱生煎包
炸
将食物放入大量的滚油中,然后放入食材,利用油热使食材在短时间内成熟,呈金黄色的口感酥脆,为最佳。
一个使食物脆而不腻的方法就是炸两遍,但是两遍的火候手法都不相同,需要很精细的掌控。平时炸一遍就经常造成焦炭的小观,选择去购买现成的。
手握神秘配方,肯德基的炸鸡是小时候最常惦记的食物之一
烤
中餐的烤多半是指把食材放在烤架上不断翻转,使其均匀接受下方炭火的热量变熟,形成独特的酥嫩口感。
烤肉当然好吃,但是泛着肉香的烤茄子不能放弃
卤
食材可生可熟,放入调制好、烧滚的的卤汁中,煮到熟透,将卤汁的香味渗入其中,晾凉后作为冷菜食用。
一份卤菜拼盘,作为前菜令人十分满足
拌
将处理过的食材(生食切好,或焯熟)调味拌匀。
分凉拌、热拌等。
优质的凉拌黄瓜调料讲究、口感爽脆,令人惊艳
腌
食物洗净沥乾,用盐、酱油等调料涂抹后放入容器内,可选择加入卤汁将食物放置时间进行腌渍入味,取出后可即食,可再烹饪。是冷菜的一种烹饪方法。
酸菜鱼里腌制得当的酸菜,不会比鱼片逊色
拔丝
拔丝是将糖(冰糖或白糖)加油或水熬成较粘稠的糖浆,然后放入炸过的食物翻炒,趁热吃时糖浆能拉出长长的丝线。
拔丝地瓜,吃的是一种甜甜的乐趣
而中餐不讲究定量,有客观原因。试想,菜谱上说500克鱼应该放15克盐,但是你买回来的鱼是650克,那么,再花时间去计算相应配菜、调料的计量实在平白找罪受。西餐的食材,售卖时就是精加工,重量较精确,比较好配比。而且善于做菜的大厨,基本都是凭手感选材放料,每次也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小观介绍这么多烹饪方式,也就是理论。怎样做菜好吃?“唯手熟尔。
美食人人爱,分享更使人快乐。
但是“字说字话”是个严肃的科普栏目,希望大家看完不仅能够简单了解中国炊具文化的演进,多认识两个有趣的汉字,也能够更了解这些丰富的烹饪词汇,今后学以致用,不仅会吃,还会说道。
什么?你光顾着看美食的图忘记了科普的内容?没关系,点个赞,从头再看一遍就好。
“字说字话”栏目由本公号与“世界观”公众号合作推出
每周一期,欢迎大家一起来欢乐!
编辑:张周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世界观ID:world_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