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古代科技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点总结)

qiaoqingyi 2023-10-04 122

  中办国办要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意见》要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不忘根本 方得发展

  2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就《意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中宣部表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这都迫切需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上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

  经过38年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些成就是中国人流血流汗干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现实明证。这些成就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之后,厚积薄发而孕育出的世界性贡献。

  近年来,一些人在出国出境时,看到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习俗等在海外境外得到相对完整的传承,不禁因此心生自卑,并进而妄自菲薄。其实他们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分,他们没看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故土之上早已落地生根,并且千百年来独立不改。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最主要的载体,不是凝固不变的物,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全体中国人。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绵延不断以及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的成功实践,都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护佑。不忘根本,继续传承发展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最重要保障,也是当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实现这一传承需要看得见、可遵循的抓手和路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因此而来。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出台的有关意见,更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由此判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产生深远影响。

古代科技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点总结)

  其实,相关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并不遥远,已经在滋润着公众的心田。广受好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就是有关部门先期着手推进的一个重点项目。意见印发之后,在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进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城市规划设计等方方面面,会有更多项目启动和推进。这些“工程”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迅速取得实际成效,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当然,在实施传承发展工程中,必须做到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择善而从。既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盲目排外,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在实施传承发展工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抵制简单照搬照抄的复古主义。不忘根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检验有关工程实施成败的标准就是,是否实事求是地解决了现实问题。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在不断地温故中知新,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把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进行到底。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地基和屋顶,都因文化而来。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不虚、不私、不妄”的真情;以古代典籍中的典故、名句,讲述治国理政的道理;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之所以念兹在兹,正是因为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而视之为“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喻之为“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毋庸讳言,我们有过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困惑与犹疑。中国历史上,有“三晚”之说——晚周、晚明、晚清,都是社会文化断裂期。1842年,英军陈兵南京城下,中国被抛入“全球时间”。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抗争、变法,经革命、战争,经建设、改革,不到200年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及至今日,面对传统,人们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惑;面对世界,又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困。在不少人那里,“中国风”不过是丝绸、水墨、大屋檐的符号堆砌,节日的行礼如仪敌不过电商促销的广告,人际的传统美德被消费社会的物质战车甩在身后。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弋,我们急需重新定义自身。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技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不是抱残守缺、闭关锁国,把传统等同于“复古”“守旧”;更不是“去中国化”、毁古搬洋,把传统一概视之为“糟粕”“落后”,而是要返本开新,看到我们是站在五千年的文化河床之上、是扎根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文化土层之中,以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们的文化传统,不仅孕育了这个从未中断的“亘古亘今,亦新亦旧”之文明,而且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罕有的一个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奇迹。这正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之所在,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之所在,更是我们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底气之所在。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我们以独特的智慧和价值屹立东方。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仁者爱人”,从周易的“阴阳相生”到孟子的“民贵君轻”,礼乐相和的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四大发明传入西方,被英国哲学家培根誉为“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在西方巡演,京剧的魅力震惊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餐、汉字、孔子学院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架设起沟通东西世界的桥梁;2017年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绽放中医影响力……中华文化也以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基因,打开着全人类的文化场域。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我们以包容与创新的气质走向未来。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它不仅是一条通商道路,也是一条文化纽带。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万人空巷一睹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中华文明不仅在器物上曾给世界巨大贡献,在精神上同样能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未来。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今天,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对中华文化提出严峻挑战。能不能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造中华民族之魂。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无疑是个好消息,不仅体现出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这个意见也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很高的指导价值,可以视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当然,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仅有中央出台意见还不够,还需要各个地方、相关单位与个人的参与、支持和落实,需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可以说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宣传、文化、教育、文艺等部门的责任自不必说,即使是普通群众也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求诚信、以礼相待、互帮互敬、遵纪守法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又如在家庭文化中,树家规、讲家风,追求家庭和谐和睦,亲情友善等也是中华文化的题中之义。光大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研究古籍、阐释历史、保护文物、创作文艺作品,其实,只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产生应有价值,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光大。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每一位中国人都是主人翁、都要出实力。任何时候,这都应当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意志品格和精神信念。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