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的设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浅谈新课程下怎样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 2、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数学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 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如何教学设计
- 4、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原则是什么
- 5、课程标准指导下,如何做好一堂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分析
- 6、新课标指导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浅谈新课程下怎样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淡化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新课改实施以后,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表演痕迹明显,往往有走过场的现象,甚至教师对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导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初中数学有很多知识,如代数式、公式、证明、法则是需要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的。例如讲去括号,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化简代数式想x-3(2x+6),就没有必要创设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但是一味的让每一节课都追求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只会让学生变的华而不实。如何有效进行小组讨论有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供参考:
1、小组分组的有效性
部分教师为了方便,一般是让学生前后左右为一小组,但是由于没有充分分组导致有学生偷懒、遗忘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现阶段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目前比较流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
2、教学中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个人责任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他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合作学习有哪些要完成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那么合作往往就流于形式。
3、教学过程中找准合作的机会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那合作学习什么时候适用呢?在个人操作难以完成时;在学生产生疑惑时;在解法不一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解答“开放性”或“探索性”等问题时。
形式化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是不明显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应设计最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关注实质,淡化形式,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明确目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指导方向
实施这一策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表述课堂教学目标;(2)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3)有效实施教学调控策略。我们可以看出有效实施教学调控策略由其重要,教师发挥积极调控的有效性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调控,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目标。二是细节调控。三是教师要灵活调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教师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先做后讲——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先做后讲”是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会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这里“讲”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讲,给出问题,总结步骤,感悟思想方法等;二是学生讲,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例如:引导学生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先提出问题:画任意一个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用量角器量一量每个内角,你发现了什么?再计算外角和,你有什么发现?再推广问题: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与边数之间有规律吗?(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填表)
先动手操作、实践,后讲感悟、体会,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抓住学生的重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四)、整合教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
难度适中的课堂教学内容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另一个维度。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或太少、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有较强课堂管理能力外还得有较强的教材开发和整合能力。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里,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曲线和教材知识结构的安排,充分捕捉和利用课堂动态资源,因书、因课、因时、因生、因情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补充、删减或更换。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五)、变式练习——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初中数学主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计梯度清晰的适度的“变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时,可以安排如下变式:
变式1:判断下列是不是同类项:
6xy与xz 5.5与4
变式2:已知两个单项式是同类项,求各字母的值。
变式3:同类项与绝对值联系在一起,求字母的值。
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但低层次的学习并不能达到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所以,适当的进行变式演练是提升数学思维的必要手段。
(六)、互动活动——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
(七)、表扬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归根到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啪、啪、啪”。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孩子若生活在批评中,他学会谴责;孩子若生活在赞美中,他学会充满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赏识表扬是激励学生获得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适度的表扬评价,能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的信念,化作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数学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一、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所谓“全”的问题,就是要全面落实各类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结合国家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但是这一四维目标,属于引导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而并非是引导每一节课设计的具体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参照上述目标,进一步把它们进行分解、细化,从而生成具有更强教学导向作用的微观目标。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历经40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得到普遍公认的学习分类方法,即学习结果可以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又细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由低到高的四类)、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类。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分类,我们就可以把初中数学中具体的教学目标划分为如下几类:(1)知识。如数学标识符号、有关数学的故事、趣闻等;(2)智力技能。包括辨别能力、概念、一般规则、高级规则等;(3)动作技能。包括各种动手操作能力;(4)思维方法。既包括一般的学习方法,又包括具体的解题方法;(5)情感与态度。包括兴趣、好奇心、自信息、自豪感等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了这样一个参照框架,教师在实际设计每一堂课时,就可以作为对照,一一澄清究竟有多少类教学目标需要落实,自己忽视乃至遗漏了哪一方面的目标。例如,参考这一框架,就可以避免数学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动作技能的培养问题。同时,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某些类型目标的隐含性实质。例如,从可预见性角度划分,情感与态度目标可分为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两类。所谓预设性目标,是指在备课时预先列出的目标。例如,讲授圆周率时,教师要考虑介绍中国古代的数学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要介绍圆周率的用途,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意识。所谓非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譬如,在教学过程中,某位学生提出了新颖的问题,这就出现了引发学生求知欲的时机;某位学生出色地回答了问题,这时就出现了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因为每一堂课上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教育的时机。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通常是隐含性的,需要随时注意。类似地,思维方法通常也不是独立的,它需要以具体的数学内容为载体,与具体的内容学习结合在一起来训练。拆数的方法,需要与某个数相结合;面积的巧算,需要以某道具体的面积计算题为依托。教师只有从整体把握住具体教学目标究竟有几类,而且对于一些隐含性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在设计自己的教学时才不至于遗漏目标。二、确保学生的学习到位 所谓“深”的问题,就是要考虑数学内容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前面提到,数学学习有不同的类型,有知识学习,有概念学习,有规则学习,也有问题解决,但每一类学习都有其理想的终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数学知识学习的理想终点是在需要时能够回忆起来,概念、规则、问题解决等数学技能的学习一般以解决生活中的真实数学问题为终点,而思维方法的学习以能够自觉、熟练地运用乃至创造为终点。数学学习不能达到其理想终点,就意味着学习不到位,没有完成课程或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有理数、无理数”概念的教学 中,如果学生仅仅能够辨别哪些数是有理数、哪些数是无理数,这并不代表学 习任务已经完成,而如果能够举出无理数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实 例、设计运用这两个概念的情境,则 标志着学习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教师要想准确地判断自己的教 学、学生的学习是否到位,更为有效 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必须澄清每类学习从浅入深的层次问题,学会数学学习的层级分析。近期,美国学者完成了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修订,把认知领域的学习从认知过程维度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由低到高的六介层次,为数学教师判定教学的深度提供了很好的评价标准。 三、科学运用教学方法 要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学习和教学心理学的基础上,以最少“付出”达到既定目标。本质上,数学教学包括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在这其中,“学”为根本,“教”为手段。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身心发展,因此它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讲,良好的教学设计必须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例如,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既有具体概念,又有定义性概念。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前一类概念适合采用概念形成(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后一种概念适合采用概念同化(讲授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如果明确了这一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程序,就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否则,就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数学教学设计还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使用直观教具,而不能仅凭抽象的数学符号、数量关系的描述和推理来进行教学。而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采用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的简单、有趣的教学情境,则可能让他们感觉“搞笑”。 当前,国际数学教育领域普遍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做好教学分析这一环节。这里的教学分析,包含学生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情境分析。分析学生的目的就是澄清他们的学习需求、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学习起点,为教学内容、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分析学习任务的目的,就是要澄清学习的层级和条件,为教学步骤的展开和推进奠定基础;分析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澄清影响学习的情境因素,为教学环境的布置、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参照。所有这些做法,都值得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借鉴,并藉此来提升自身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四、强化新素材、新方法的运用 所谓“新”的问题,就是要求教学设计时考虑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运用,使教学不断推陈出新。新颖、新奇的素材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教师习惯于运用互联网,可以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采取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呈现方式,既可以节省课上用于板演的时间,又可以充分利用声、光、电、动画等直观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内容中。在教学设计中求新,还意味教学方式的不断变化。例如,以“活动式”开头是一种能够较好引导学生学习的设计,但是如果教师频繁使用,也会导致学生逐渐对这种开头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轮换使用“直接导入法”“趣事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多种导入方式,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五、关注真实的生活问题 在教学设计时要尽量考虑选取一些来自于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情境、素材,尽量避免采用一些抽象的、虚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里的“有价值”,不仅具有“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涵义,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对学生从事任何事都有用”。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问题的关联,是数学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毕竟,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到生活,服务于生活。而且,与真实生活问题相关联的数学,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关注真实生活的问题。采用这些教学设计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而且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本领在增强,享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如何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一个设计,有一个设计就会使我们做的更加主动。单元设计,首先什么是单元,比如说一章,比如说一个模块,比如一个模块里的一块面,比如说一元二次方程这章,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内容来进行设计。当然,也可以做跨章节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比如说一次函数,我们可以把一次函数这章分为三块,一块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知识初步,一块是一次函数的知识,第三块是反比例函数的内容。函数知识是初中的一个重点,怎么样对这些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有一个整体的思考非常重要。另外,老师应该能够关注关于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单元教学设计。比如计算,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下,作为一个计算能力,在初一、二年级里,怎么样进行设计。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小学的水平,能够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支持计算能力的,在课程中有哪些载体。然后在这些载体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他的计算能力。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些思考,都是单元教学的设计的很重要的内容,与我们传统单元的教学设计的内容,需要开拓一点,视野开拓一点。在单元教学设计,有一个,或者有两个核心的主题词,第一个是整体,第二个是效率。我觉得做好单元教学设计,会使你知道在什么时候,我讲到什么程度,我后面还会对这件事情有所解释的。当然现在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范围还是更大一些。比如对有一些概念,比如说弧度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对他有一个单元的思考。因为绝不是说讲弧度的定义的时候,才会涉及到弧度。只能这样就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加人弧度概念等等,所以我们应该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来思考我们整体的教学。这样会提高教学效率。二.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单元教学设计:对教材中的章或单元等相对完整、综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设计:对适合在一节课内实施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三.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以单元或章为单位,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体现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3)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 (4)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探究相结合 (5)注重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 (6)提供评价方法及模板…… 四.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1)基本结构框架 (2)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学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里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4.学生分析:习惯、态度、对学过内容的掌握 5.教材分析(1)教材分了17个学时讲授,2个学时复习,写出具体课时安排(2)可能遇到问题 6.教学设计的一些问题(1)什么内容以教授为主(2)如何利用学过的知识(3)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符号语言梳理学过内容(4)让学生总结一些好的案例:比较不同语言表述同一对象(5)如何提示学生“实数和二次根式”在后面学习中的作用(6)“实数和二次根式”将伴随学生经历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的过渡,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以下问题:①学生的学习习惯;②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③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的内容 7.教学反思、总结(1)收集一些教学案例(2)与自己教学比较(3)完成一个总结(4)修订自己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原则是什么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体现构建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设计的灵活多变性。本文阐述了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缺省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以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而且还要遵循下列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来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一、学习方式的建构性原则
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初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认知方式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由于建构性学习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等多项优良特征,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自己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二、合作方面的交互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师生的交往方式 ,由原先的“师→生”的单向交往演变为“师→生”、“生→师”及“”生→生的互相交往。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交互性原则。
三、引出新问题时的创设情境原则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而用实际的例子(即适度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情境性原则。
有效的情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情境童趣性和真实性。这是情境有效的基础,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虚假而不乐意参与,没有童趣的情境引起不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2.注意情境的数学味。这是数学课中情境有效性的核心,没有数学味的情境虽然也让学生兴趣盎然,但体会不到数学学科的特点,无法把数学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不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感受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
3.情境必须具备问题或能及时引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这是情境有效性的关键。一个有效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这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紧扣心弦”并不是光指故事性情节和生动的画面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更重要的是能在情境中遇到数学问题,用问题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在面临挑战中尝试成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4.创设的情境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使得情境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逻辑发展,让情境和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的连续性和发展性特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同一情境的理解也会不断地深入。
5.创设的情境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童话卡通图故事与实物等具体情境对低年级学生的效果好,但图表、图文、数学事实等现实较强的情境更有利于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6.创设的情境要体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尤其到了高年级,数学知识的本身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和起点。每一个数学知识和问题都能成为学生进行新学习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能引起思考的问题情境,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在的魅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境,热爱数学。
四、模式方面的开放性原则
过去的教学设计,总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经典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客体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限定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教学的唯一功能就是传授知识。新课程强化“双主”理念,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于是新课程理念下就有了新的教学观。教材不再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全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发现的现实数学问题,都可以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学内容。这样,数学学习的内容就是开放的。新课程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于是单一的师传生受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替代,表现出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设计应关注开放性原则。
为了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开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当前已被数学教师所接受。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有的问题情境只要能引起儿童思维的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能达到有效学习。开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励学生去“做数学”。苏霍姆林斯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2.设计开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现代教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标,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评价一节教学课是否符合现代教育观,关键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看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不能简单的图热热闹闹的形式,要看实实在在的效果。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设计“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数学课堂教学。
3.巧设开放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要巧设开放性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尝试,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探索成功的喜悦。
五、应用方面的实践性原则
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开展“建模”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原则。
六、思维方面的创新性原则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把“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列为课程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几个主要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引导学生勇于用怀疑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数学,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创新性原则。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设计的灵活多变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把握。
参考文献:
[1]苏梅.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南方论刊,2007(S1).
[2]冷卫.刍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11
课程标准指导下,如何做好一堂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分析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带动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战场。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尤为突出,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想就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路、性质与目标
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以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一个过程”,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传统教案的设计与编写必须首先变革。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等方面。
二、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
1、在引课的问题情境设计上,要渗透创新性。“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达到创新。例如:我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精心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如:问题: 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本环节设计三道思考题:
(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①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
(2)引申: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学生通过上题的活动经验,马上得出结论。
(3) 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学生想象丰富,设计作品多达30余幅,解说词更是各有千秋,如:“宁静的夜晚”“鱼儿你慢些游”“争分夺秒”等。整堂课学生学得既活跃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2、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应当包括“问题情境——提出数学;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建立模型——感知数学;数学理论——建构数学;解释、应用与拓展——运用数学;总结反思——理解数学”。一次教学活动的过程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定具体的丰富的内容,这包括生活素材、基本练习、典型例题、能力训练题、实践题等。 例如:在“圆的内接四边形”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我作了如下的过程设计。导入: 在 ⊙O 上 , 任取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 探究: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 类比 )? 猜想:(1)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 ( 教师适当指导 ) (2)量出可以求出的所有值 (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3)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4)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移动三个顶点呢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5)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 让学生回答 )。
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 , 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的辩证观点。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
3、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应注重实效性。
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上,要注重学生的反思和收获,不要流于形式。包括过程反思、方法反思、经验反思、错误反思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通过大量的实践,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模式行之有效。(1)写数学日记法:日期、天气、学习课题、知识归纳与整理、我的收获与困惑、自我评价、老师我想对你说。(2)我思考、我快乐法:本节课我的收获是什么?我的表现是什么?我的困惑是什么?友情提醒……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受益非浅。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艺术程度。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如何搞好新课程教学,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教师要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理念”。
新课标指导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本文是从分析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及其弊端人手,阐述了新课标下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1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及其弊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性教学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对建国后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的改革.它虽然超越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弊端已逐渐“显山露水”,“请你跟我走,保证没错”的主导式教育教学思想,使得学生思维难以多方面展开,只是为知识而教,不是为多元化人格的发展而教.从宏观上来审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存在以下特征及弊端:(1)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讲,学生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2)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学生死记数学定理、公式,机械地模仿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合作学习与情感交流,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3)以静态教案为本位.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学生只能被动适应,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现代学习化社会要培养适应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现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应把学生学习的起点作为教师教学的起点,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2.1 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学生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将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课、被动接收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两方面转变所引起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2.2 课堂教学内涵认识的更新传统的教学内涵对学生而言只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只是一种预计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结果.教师是将其中一个个精确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道道难题的精妙解法和一串串抽象的证明一丝不差的传授给学生,使本来充满生机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抽象,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新课标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达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人人成为数学家.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应认识到教学应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的现象和问题.例如:“图的认识”可以借用学生喜欢的彩球、彩棒、动物模型;对“圆的认识”可以从“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做为教学的起点.2.3 课堂教学策略的改变适应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是:着力引导一主动参与一有效建构.柏拉图曾说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灵达到完善的境地.这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应当是用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亮人的心灵”.由此可见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的理解,学习活动也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同时把社会性的互动作用看作促进学习的源泉.因此,教师的着力引导,是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形成有效的建构性学习.2.4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复旧、讲新、练习、作业”是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形式单一,只重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忽视了知、情、意、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这种只强调“感知一理解一固一应用”的单一模式,只能使学生处于机械训练,被动参与之中.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由传统的教授学生记诵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发现,变“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为一个合作者和一个咨询者,让学生以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数学,使数学趣味化;在情境中“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例:有一对统计图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在《中国日报》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刊上,刊登了有关中国城市在建国50年的发展情况,下面是一则中国城市数量统计图.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和同学交流”.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报纸、电视等媒体中有关中国社会发展的报道.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报道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搜集有关的数据或统计图表时,会亲自感受统计数据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切实了解统计表的真实意义.同时学生搜集数据或图表的过程,也是一种经验和体验.以这样的事例为背景组织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了解统计图表,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从图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通过比较分析,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5 课堂教学过程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逻辑分析一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明确知识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动地思考、概括、提炼、消化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2)合作性学习:子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和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服从关系,应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之目的.(3)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迷惑、激励、求知转换”.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有时甚至需要“迷惑”学生,把学生引入“歧途”,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出路.其次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素材.第三要更新习题配置观念,根据“跃而可获”的原则,配置具有梯度性的习题,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变“知识巩固”为“知识发现”.(4)趣味性学习:数学家王元曾说“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玩”是青少年儿童的天性,教师应抓住这个特性,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如把做智力游戏、小发明、小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融入第二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6 课堂教学手段的转移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用和操作教学媒体(教具、学具、现代化教学媒体)向学生呈现和讲述知识,而新课标下应把教学媒体,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亲自操作,使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2.7 课堂教学评价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以学生是否能正确回答课堂教学提问;是否解决书本上的练习题;是否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为测量指标,目的是选拔和管理.而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更侧重于形成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我们要准确把握数学新课标的本质和内涵,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和“实践第一”的原则,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通过反复历炼,循序渐进,
关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的设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