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内容简介
食品营养学是生物技术专业( 专升本)选修课程。食品营养学是一门研究食品、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综合性学科,与生物化学、生理学、食品科学、食物烹调、农业科学等密切相关,在食品科学知识体系中占重要地位。课程内容有: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各类营养素的基本功能/食物来源/供给量、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营养与健康关系、特定人群营养、社区营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食品加工储藏对营养素的影响、营养学的新进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食品、营养与健康方面的问题的能力,为健康的生活奠定必要的营养知识和技能。
相关思政元素:勇于担当,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国家情怀,科学思辨,倡导创新,积极实践,认真做人,求实做事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本课程思政目标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爱己爱人,具有健康自助、健康助人使命感,敢于质疑、善于思辨、勇于担当、具备较高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营养达人。
三、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元素1:家国情怀、文化自信
在“我国营养学发展史”部分,通过解读《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和《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并观察国人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的饮食观,与西方现代营养学的成分分类分析相比较,学生可体会到我国几千年前的朴素养生理念及食物调理重于药物治疗的观点,而这些观点现在正逐步被现代医学或营养学接受和认可,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元素2:科学思辨、倡导创断
在不同章节和不同时间段,结合不同教学内容,聚焦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面临的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热点、争议和问题,拟定各种研讨题目,每人选择一个,结合课堂所学并查阅资料,以PPT答辩或分组辩论的形式辨真伪、明是非、启迪科学思维、勇于批判谬误,倡导创新精神。
元素3: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平衡膳食宝塔”的学习中,通过比较其与2007年版和其他国家平衡膳食餐盘/彩旗/阶梯等的差别,体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尊重我国居民饮食习惯和文化基础上修订平衡膳食宝塔的科学依据、科学选择以及相关法律保障和管理监督方面的特色和独到之处,从而增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元素4:积极实践、勇于担当
结合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宣传周活动安排,积极组织学生和课程组教师参与营养周宣传活动,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 2030年) 》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投入用知识指导生活、用专业服务大众的伟大实践中来,担当起食品人“健康中国,营养先行”的光荣使命。
展开全文
元素5:认真做人、求实做事
在课程学习中成长、成人、成才。本课程采用大作业、读书报告、PPT汇报、课堂考勤、测验等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考核。大作业、读书报告、PPT汇报强调真做实做、深入调研、辩证分析,鄙视从网上摘摘抄抄应付了事,弘扬正气、明辨是非从我做起,潜移默化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些过程和态度考核,尤其对于PPT汇报和辩论,是认真对待还是敷行了事,台下同学们一目了然。读书报告也是如此,根据书名上网一查,就能大体判断出来是否真读、深读,是否有思考、有总结。有了这样广泛的监督,同学们对荣辱是非更加敏感和明确,作业相似率和相似度明显下降。另外我们还尝试了学生自我考核的办法,让学生对自己的PPT研讨答辩给出成绩并申明理由,这种做法不仅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比较认知的养成,也促使其换位思考,体会老师评判成绩的谨慎和用心。
四、典型教学案例
案例1:食物相克是真的吗?
1.知识点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要求掌握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特点并学会合理搭配和烹调食物。
2.思政目标
来自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热点、争议和问题很多,比如,关于食物搭配的:“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吃”“ 海鲜和西红柿不能一起吃”等的“食物相克”一说,教师会结合上述知识点,让大家以讨论、辩论等形式分析其中缘由或谬误之处,养成科学思辨的思维习惯,明白所谓“相克”的依据之后,进一步思考有没有消除“相克”的办法,这样既摄入其中的营养精华,又规避可能的缺憾或不足,倡导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关乎人民饮食健康的事情是一门与时俱进、不断变革的科学,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和辨识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专业的事情,做好专业的事情才是爱国、爱党、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3.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问题。食物相克是真的吗?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都有哪些实例?为什么老百姓会接受这个说法?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大家会看到营养学基础知识,如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和种类是辨析“食物相克”这一说法的关键,如果对这些知识似是而非、不甚理解,就会被各种看似科学的说法牵着鼻子走而失去基本的判断、爱国和为人民服务就会成为空谈。
其次, 延伸问题。关于“吃什么可以增强免疫力、抵御病毒侵袭”的问题,就有五花八门的说法,一个说法传播到哪里就在哪里引起跟风抢购。这种现象说明什么?究其根源是老百姓不明白这些说法错在哪里。因此、如果我们学营养、食品、中草药、医学、生物的人要讲究科学求证、科学思辨。爱国、爱党、爱人民就表现在专业的事情面前,用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水准,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最后,思政拓展。各类食物的可食部位、形态物性、营养价值不同,在赋予它们各有特色的搭配需求和烹调方式上,合格的营养师一定不仅仅是会纸上谈兵的人,同时还更应该是可以下得厨房、物尽所用的美食家,这是爱生活的具体表现,爱生活是其他一切情怀的基础。
案例2: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的特点与实践要点
1.知识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平衡膳食宝塔”
2.思政目标
比较我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中的平衡膳食宝塔与2007年版以及和其他国家平衡膳食餐盘/彩旗/阶梯等的差别,让学生体会并理解其在尊重我国居民饮食习惯、文化积淀以及人体种族差异基础上进行修订的科学依据、科学选择、实践保障和食谱特色,从而增强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中的平衡膳食宝塔六条核心推荐的基础上,积极投身营养宣教、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去。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投入用知识指导生活、用专业服务大众的伟大实践中来,担当起食品人“ 健康中国,营养先行”的光荣使命。
3.教学过程
首先,小组讨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与2007年版的最主要的不同有哪些?为什么要这样修订?和美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日本的膳食指南最根本的差异在哪里?为什么?
其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的六条核心推荐是什么?怎么落实?怎么执行?推荐的食物食谱不喜欢吃怎么办?买不到怎么办?买不起怎么办?在各种做不到的情况下,如何用自己的营养学知识找到合适的“替换”方法?也就是如何进行同类或相近( 指营养成分特点)食物等量互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将营养落地、将知识变成现实的路径和途径,因为膳食模式和膳食习惯背后是文化的积淀、民俗的差异,它们应该从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得到尊重,而不是简单地被照搬或严肃地被告知。
最后,结合中国营养学会营养周宣传活动安排,积极组织学生和课程组教师参与营养宣传周活动,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核心推荐宣讲出去、落实下来、深入民心。
目前,这项活动也已举办六届,每年集中其中一条核心推荐,从解读到落实,到变通,总之,就是希望广大师生、广大居民、广大国人能认识、认可、接受、实现营养健康战略、策略和方法,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营养自助和助他本领、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做他人健康的互助者,国人健康,国家才能健康。2017年,以“全谷物营养+”第一条核心推荐为宣讲服务重点,我们组织了4场校内外的宣讲咨询服务;2018年参与“慧吃慧动,健康体重”的奥森公园健身跑,参与师生达百人之多,充分体现了以点带面的星火燎原之势;2019年“合理膳食,天天蔬果,健康你我”的开幕式和大学生、媒体人健康状况调研中,我们的学生都广泛参与,肩负光荣使命做身边人、周围人的健康使者,极大地增强了作为食品类专业人才的担当精神。
五、教学反思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是一个良心行业,是国家安全稳定、人民生活保障和身体健康的基石。食品工作者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准,更要有高尚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
课程思政最困难的是将专业教学与思政要素有机融合和统一,这就需要合适的载体和媒介,要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不仅要求教师业务能力要强,而且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些思政要素对专业课教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教师不信、不认可、不接受的思想是不可能传输给学生的,即使强硬传输也可能偏离了原本的方向。为避免专业课程思政可能存在的专业和思政“两张皮”、牵强附会的问题,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第一,教师自身培训提高要与课程思政开发和深化同步。课程思政要求广博,专业课教师倾向于专深,这是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我们食品系教师而言,教工中党员是少数,其他非党员教工也应进行课程思政。思政是为了更好地育人,任何课程都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达到更好育人的效果,这需要党员教师和非党员教师一起深入挖掘统一思想并发自内心地传授。课程思政金课的打造更需要金牌教师,教师与课程也应该同步成长,因此教师自身培训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营养学课程的思政转化需要深入挖掘合适的载体项目。营养要落地,要真正服务于“人”这个主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习、宣教层面,所以我们需要广泛并深入地挖掘合适的载体项目,如亚健康人群的食养调理。健康是个整体的概念,就人体而言,要人体全部机能正常才算健康,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以师生中的典型个案为调理对象、以身边人的调理效果说话,让大家目睹营养科学所带来的改变,科学精神的培育一定会深入人心。但这个调理对象怎么确定?开销如何?配合度如何?时间会不会超过我们的课程教学学时?超过学时以外的工作怎么开展和保证?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