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圣经文学艺术性(圣经文学艺术性是指)

qiaoqingyi 2024-09-09 152

  艺术是需要艺术家交流碰撞的,艺术也是需要借鉴宗教存在的。

  2017年1月11日下午,在著名的北京东部画家云集的宋庄画家村,位于工厂路艺术A区的一家房角石工作坊里,一群虔诚的基督徒和艺术家正在热火朝天地谈论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展望艺术的未来。原来,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基督教艺术家群展暨《看见》研讨会。

  记者了解到,活动除邀请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耀杰,清华艺术学博士、天津美院教授郝青松,艺术评论家牧野到会,还有23位参展艺术家,如赵德伟、韩中人、陶顿、原国镭、吴以强、龚元、赵金鹤、张敬、郭全红先生等;以及多年来一直关注艺术行业的媒体朋友华夏时报吴小曼、中国企业报朱晨辉、艺美中国网海东、中国艺术网鲁海阔等共30多人参与了这次以“信仰与艺术之关系”为主题的研讨会。大家就“信仰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创作中的信仰表达”、“基督教艺术与基督教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处境”和“信仰于艺术的意义”等当下艺术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研讨会从赵德伟“信仰中的自我维护与更新”谈起,艺术家们纷纷踊跃发言,分享了各自不同的创作经验和信仰体会。艺术批评家、研究者、媒体人也以各自不同的立场表达,会场形成了研讨会热烈开放又融合的讨论氛围,以至于受朋友之邀来到会场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艺术课程的马欣不得不由衷的感叹:这是一个有“含金量”的研讨会!而刚刚从新西兰访学回国的张晨也分享了他在国内外的艺术与信仰的观察,马欣也情难自禁地分享了自己在信仰道路上多年来的收获和思考。

  据悉,自由作家、策展人梦湄柏策划并全程主持的此次活动由房角石工作坊赞助。房角石工作坊创办人张鹤、教会朱牧师在发言中表达了对于艺术的期许,以及对信仰的坚持守卫。策划人梦湄柏桑在为活动撰写的评论《看见》一文中谈到:“在组织、策划这场宗教艺术展的过程中,我怀着敬虔的心,去拜访每一位艺术家,了解他们的创作。我不停地祷告,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乎真实信仰的艺术,而非“宗教题材的艺术”。确切地讲,我关注的是创作者信仰的真情流露和如实表达,而不是宗教符号的生硬拼贴,或者对宗教主题的苍白诠释。我很高兴地了解到,很多艺术家谦卑地认定,自己的艺术天赋来自于创造主,而非自己才华横溢;他们看到,自己不只要有个人的努力,更要有内在的对上帝的崇敬。因为人若骄傲自大,或因灵性迷失而盲目,乃至沉沦,缺少了神性观照,艺术就有可能堕落成为媚俗的道具,成为浅薄娱乐的矫情点缀。”。

  梦湄柏桑指出,艺术因其起源的宗教属性,在审美愉悦的功能中自然呈现其内含的神圣性和庄严感,但是,宗教艺术与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仅就绘画而言,既可以是图解圣经传播教义的实用艺术,就如当年拜占庭神学家大格列高利所言:“在教堂里使用绘画和雕塑的诸多形象,为的就是让那些不识字的人朝壁垒上一看,至少能读到他们无法在书上读懂的内容。”宗教的形象性,正是艺术的语言。宗教语言艺术化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将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对世界的真实认知具化为作品的过程。唯其真,创作者的品格才会在创作中被神性的光芒所充满所更新……

  也许正如梦湄柏桑最后总结发言所说:“3个小时的讨论于我们在艺术与信仰的知识结构而言,虽不过惊鸿一瞥,然而,于我们的生命意义,却是重要而且弥足珍贵的。感谢各位艺术家以及不畏路途遥远来参与讨论。”

圣经文学艺术性(圣经文学艺术性是指)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