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15,每年到了这一天,很多公司都很紧张。紧张什么呢?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怕,说明心中有鬼,无非是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前几天,看到阿里发表谈话,说要象治理酒驾一样打击卖假货。马上就是315,又是蹭热点的套路吗?或者,表表决心让自己看上去清白一点——卖是要出来卖的,节操呢,也是要装的。万一不小心,装成真的了呢!
【文艺界也需要315】
其实文艺圈子更需要打假,不仅要打假冒伪劣,还要打带毒危险性的内容。只不过呢,文艺圈子现在暮气沉沉,更多的人选择了用脚投票,你可以装得高大上,我可以离而弃之。你宣传包装得再好,我不买账,你奈我何?——这种抵抗有点消极,可是还真的有效。
强哥今天对消费者说了,“给优质产品‘点赞’,把不良奸商‘拉黑’”。不过这并不完全适用于文化领域。
思想舆论这块阵地,你不占领,自然就有人想去占领。体制内文艺圈越来越老化越来越暮气沉沉的时代里,中国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手机彻底普及,全新的获取资讯的方式到来了,改变了很多人阅读的方式。
互联网和文艺的关系,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用开车的说法就是,从qiangjian时代,慢慢进入youjian和包养时代,再到后来,算是逐渐有了名义上的自由恋爱,但是仍然摆脱不了土豪买春的痕迹。
【互联网与文艺,沟通从qiangjian开始】
互联网从进入中国开始,就开始了野蛮生长的时代,没有哪一个行业,像互联网行业这样成长迅速,而且带着非常浓厚的美国色彩。在每一个互联网老板心中,都有一个狼图腾的图标,都想自己变成头狼,让自己的部下变成群狼,所谓的狼文化,就是从IT公司传播开来的。
互联网从进入中国开始,就把自己定位成颠覆者,一路百无禁忌横冲直撞大杀八方,在互联网上传播(盗版)文艺作品,自然就成为早期互联网吸引人气的手段。
可怜的中国文艺工作者!中国的图书定价本来就很低,版税收入也不多,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畅销书作家(韩寒、郑渊洁、小四、余秋雨这类的,比奥运冠军还少),一年就算有十万的版税收入,都很难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以往畅销书都有盗版盗印的,因为印刷比较劣质,纸张也不好,校对错误也比较多,虽然价格低廉,好歹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掏钱买正版书,多少给码字的作家们留了些盼头。
如今互联网杀到,盗版盗得赤果果而且还理直气壮——声称共享才是互联网的本质。因此,互联网盗版对于文艺而言,简直是寸草不生的大杀器。
以互联网最大的受害者音乐产业为例,某度起家的时候,mp3的下载是最重要的吸引人气的手段之一。那么唱片公司就很难过日子了,歌星、谱曲、填词的,谁还过得下去?除了几个天王级的巨星,通过演唱会或者广告其他途径来牟利,一般的乐队遇到这种冲击,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
至于文学嘛,那更是不堪一击,想想网络上传播一部文学作品,速度能够有多快!当年韩寒、慕容雪村等一众作家,还因为某度文库盗版对簿公堂,结果又能怎么样呢?就算赢得了官司,也赢不了什么钱。互联网公司巴不得你打官司,对这群野蛮人来说,打官司也是提升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可以这么说,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早期,文艺界就是一群群待宰的羔羊,互联网对整个文艺界就是赤果果的qiangjian,以免费共享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用户,实现他们的原始积累,并且淘到第一桶金。
【互联网与文艺,youjian与包养】
互联网和文艺的关系,qiangjian也不是长久之计!文艺家活不下去,到头来互联网想盗版也没资源。虽然体系内仍然有一大堆文艺工作者,每年也不少作品,可是这些人也老了,作品也暮气沉沉,拿到互联网上去盗版,又能够真的吸引多少人呢?
竭泽而渔,最后就是没有鱼了。于是,互联网公司开始走上养鱼的道路,开始投钱搞文艺、搞音乐、搞视频——从盗伐森林转身变成植树造林的,好感动的故事有没有?
别忙着感动!qiangjian变成了youjian,变成了包养!互联网公司什么来头?多数都是美资背景的。想在互联网上搞文艺,就必须顺从资本的意志,一是为钱,二是要挟带他们的私货。互联网成了舆论的主要传媒,互联网公司成了文艺传播的主角。
著名的电影人于冬2014年曾经说过:“未来的电影公司的发展,就是满足BAT(百度、腾讯、阿里)三家的需求,BAT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算是文艺界的人对这种状况的认知吧。如果这句话还不算生猛,想想马X入股控股24家主流媒体的豪情壮举,再想想去年“胎毒分子”和小燕子的风波。
在这种背景之下,你还能指望互联网传播什么正能量的东西?一切都是为了钱,还夹杂着各种崇洋媚外的东西,要不是国家网信办管理严厉,什么幺蛾子都能够给你搞出来(抗日神剧那是轻的了)。国家网信办的确做的不错,然而也做得很累,去年一个年轻有为的网信办高级干部,就给生生累死在岗位上。
互联网要包装小鲜肉
从qiangjian进化到youjian包养,算是有了一点点的和谐,起码没那么暴力了,而且还养活了一大堆形形色色的各路明星——当然了,这些明星也要给互联网公司打工,别看他们挣的多,他们收入的很大一块,通通要给互联网公司做宣传费(称为保护费也可以,不缴纳足够的保护费,互联网分分钟教你做人,既可以抹黑你,也可以封杀你)。
在这个过程中,被互联网(包括境外资金)供养的文人大V,渐渐成了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在“youjian”时代,和现实生活中一样,总有很多文化人主动卖身。
这就是大家看到的互联网文艺现状。说乌烟瘴气也好,说不接地气也好,说屁股坐歪也好,总而言之,像极了被包养的妖妖娆娆的二奶——既富有汉奸精神,又鄙视普通大众,但是还指望普通人崇拜他们,为他们买单。
【互联网文艺的“自由恋爱”时代】
但是,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可能被长期欺骗,互联网公司的这套把戏,时间玩得一长,致命的问题也就出来了,那就是时间一长,文艺就没了生命力。——因为脱离了大众,接地气的东西越来越少,注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玩爱情动作片之类的东西,中国有法律底线,不可能学日本;玩玄幻科幻这些东西,你还能够玩得过美国?玩大片效果,你也不可能玩得过好莱坞;就算玩点思想深度的东西,你连印度也玩不过。所以,互联网长期包养文艺的后果,除了一堆“小鲜肉”刷屏以外,越来越难以获得网民的认可。
而大V们一次次无底线的炒作,也越来越让人憎恶,无疑也透支了互联网公司的信誉(虽然他们向来没有什么节操)。
穷则变,变则通。从微信订阅号开始,互联网文艺开始了一个新的方向探索,那就是“自由恋爱”的时代。其实微博算是更早的践行者,但是只是为了各种利益,包装了一堆大V明星,并没有真的实现读者和作者的有效选择。
和微信订阅号相似模式的,还有今日头条、百度百家、sohu订阅等等,微信占据了大头的地位。我虽然在其他很多平台,都取得了原创认证资格,但是经常被删帖(可见所谓的自由恋爱,也是经常被平台棒打鸳鸯),收入也极其寥寥。一怒之下,索性只玩微信,反正也不想过度推广。
订阅时代到来以后,当然也不会一路阳光,互联网任何一个领域,在前期都会充满泡沫。订阅号当然也是如此,诸如标题党、刷流量、买粉丝、心灵鸡汤、各种造谣不一而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浪淘沙之下,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慢慢沉淀出来。——到下一个阶段付费阅读时代以后,相信有价值的作品,会更多地出现。毕竟,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应该有合理的价格。所谓免费共享,那只不过是野蛮生长时代的口号而已。
【反思互联网与文艺】
用互联网摧毁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这是美国人玩的阳谋,这也是为什么在互联网早期丝毫看不到盈利前景的时候,美国人舍得大笔资金注入。——所谋者大,自然不会锱铢必较,算计眼前的蝇头小利。
从互联网与文艺这二十来年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完成了对传统文艺的摧毁,但是摧毁并不等于创造,更不等于提升。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的很多,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却寥寥无几。
对于很多国力不强的国家,文化本来就是弱势,经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基本上就是堤坝垮塌。那些被color革命的国家,大抵也是这种情况。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有强大的文化防火墙,有强有力的执政党,中毒虽然不浅,倒也没有到致命的危害程度。
想想去年底的文联大会上,满座的白发苍苍,还有不少我曾经批判过的面孔,不由得长叹一声:中国本土文化的修复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未完待续,下一节预告,希望与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