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实验四编程(编程实验报告总结)

qiaoqingyi 05-09 96

  

  一位名为解江冰的海归在中关村昌平园创办公司,带领团队,经过几年的潜心研发,自主研发出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等一系列人工晶体,给千千万万的国内外眼病患者带去了光明,填补了国内眼科多项领域的空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飞行员的飞机座舱盖被震碎了,碎片溅入飞行员的眼睛。但英国医生哈罗德·里德利惊讶地发现,它居然没有产生“异物反应”——碎片的材质是PMMA,又叫有机玻璃,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可植入人眼的人工晶体”的由来。

  多年以后,一位名为解江冰的海归在中关村昌平园创办公司,带领团队,经过几年的潜心研发,自主研发出治疗白内障的系列可折叠人工晶体,给千千万万的国内外眼病患者带去了光明,填补了国内眼科领域的多项空白。

实验四编程(编程实验报告总结)

  在记者看来,解江冰的成功,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智慧与爱国情怀的有力彰显,回国创业7年时间,已经为我国医疗科技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他的成功,同时也是中关村昌平园人才引进与人才服务的成果体现,创新创业服务机制与网络的搭建,让海归得以在昌平集聚,共同推动昌平朝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承载区迈进。

海归科学家回国创业立志为国人治疗眼疾

  上世纪90年代,25岁的解江冰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决定——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继续求学。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录取,在之后的几年里,解江冰实现了他的博士梦与留学梦,毕业之后他成功进入世界五百强美国雅培公司,一干就是7年。这7年里,解江冰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脚踏实地地从新产品研发到项目管理,从基层做到首席科学家。

  突然有一天,一组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消息吸引了解江冰,“每百万白内障手术量,美国突破8000,印度突破6000,越南达到2000-3000,而中国刚刚突破1000。”解江冰至今还对这些数字记忆犹新,“这个领域,我们至少落后了10年。”

  在中国做一台白内障手术为何这么难?带着疑问,解江冰回国考察。他发现,除了医疗资源配置不到位,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工晶体——作为眼科领域产值最高的生物材料,国内可折叠人工晶体市场长期被外国垄断,高端的晶体每片近万元,昂贵的价格挡住了不少患者的复明之路。

  对于一位心怀祖国的科学家而言,安逸的生活自然抵不上为国家付出的责任感。于是,他又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回国,一定要研制出中国品牌的人工晶体。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2010年,解江冰回国考察,4个月后,他创建了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博诺德”),致力于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代表民族品牌的眼科医疗产品,用于治疗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眼科重大疾病。

  在解江冰创业初期,国内各大医疗机构仍有30%的白内障手术在使用硬式人工晶体,而这种产品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被淘汰了。对此,他深感痛心,并发誓一定要用科研的力量去扭转这一落后的局面,打破国外技术壁垒,让中国的白内障患者用上高质量的人工晶体产品。

  经过4年的科研和临床试验,解江冰团队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代表民族品牌的非球面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并于2014年7月拿到国内第一款非球面可折叠人工晶体的产品注册证。这意味着解江冰博士所带领的这支科研团队颠覆了“用软晶体贵,用硬晶体痛苦”的逻辑,让国内白内障患者真正享受非球面可折叠人工晶体。而这款产品无需缝合,只需眼表麻醉,通过创切口植入人的眼睛,手术过程只需5-10分钟,可以让病人减轻手术痛苦,同时这种产品方便医生操作,安全系数高。

  2014年底,这款刻有“中国烙印”的可折叠人工晶体开始进入全国350多家医院,至今累计植入人眼10万多例,为白内障患者带来福音。

  2016年,可折叠人工晶体被《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先进治疗设备重点产品。

  为了适应中国人平均寿命的延长,解江冰给爱博诺德的人工晶体定下的保质期是“嵌入后,能让老百姓稳稳地用上20年”。

  公司宣传总监郭煊对记者说,解总最令他钦佩的地方是“始终聚焦眼科领域,以填补国内眼科治疗技术和产品作为公司的发展目标,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个人精力带领团队一一攻克眼科技术难题,积累相关的专利技术,通过临床试验不断注册二类、三类眼科医疗器械和药品。要知道,有些产品从市场角度看,并不能为公司带来很多利润。但是七年坚持下来,爱博诺德已经有了‘全眼科’技术和产品的储备,未来肯定能成为眼科领域国际领先的科技企业”

  由此来看,爱博诺德有大格局和大市场的正是由于创始人解江冰站得高、望得远。这位在眼科领域具备创新领军实力的海归也因此先后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人才,破格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成为中国医疗装备工程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不拘一格使用新人专业人才快速成长

  2017年4月26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爱博诺德科研团队以“高次非球面人工晶体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了2016年度北京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这一殊荣是对公司研发体系的极大肯定。从人工晶体的材料技术、光学设计,再到产品制造、工艺流程和临床应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头到尾,爱博诺德拥有完整的人才团队和创新体系。”郭煊对记者强调。

  爱博诺德此次申报的高次非球面人工晶体项目以“高次”、“后表面高凸”等独创技术实现了非球面可折叠人工晶体的跨代超越。产品上市三年打破了外国企业对白内障手术高端耗材的长期垄断,逐步实现替代进口,降低了医保和患者负担、提高了白内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年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让解江冰认识到,一家以研发立本的公司,必须严格按照产品的开发规律,“包括雇用什么人,研发如何管理,甚至包括办公系统、人员激励的创新等,都有很严格的设置。与此同时,产品要以市场为导向,不能闭门造车。”

  解江冰非常注重对本土人才的培养。

  一枚小小的人工晶体,需要经过非常复杂的研发系统和生产工序才能被制造出来。仅仅在研发领域,就要涉及到材料、光学设计、工程、机械制造、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在爱博诺德,这一系列的人才大部分来自国内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以及在国内企业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工。很多人是刚出校门就来到爱博诺德,从最基层的员工做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相对于海外人才,本土人才的稳定性更强。”郭煊告诉记者,“凭借解总在技术和学术方面的成就,公司还成功申报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公司每年会申报很多的科研项目,这些博士后人才入站培养,会接触到很具体的研发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公司会鼓励他们独立承担研发项目,有了技术成果公司会鼓励他们去申报专利和撰写论文。”

  解江冰在世界500强公司作为首席科学家工作多年,他在研发管理上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人才有一个成长期,不能急于求成,这期间管理层需要不断地鼓励他们,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在爱博诺德,解江冰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和首席科学家。“人工晶体的研发环节多,但只要解总在公司,都会抽出时间听取每个团队的工作进度。在他看来,只会帮教授找资料、做试验的研究生只是一个打工者。所以,他鼓励员工争先做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的牵头人,同时,还会引导员工去独立思考,包括如何针对自己的制定清晰严谨的研发计划。他经常鼓励员工要有创新思维,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很可能是需要突破的创新点,不仅不能回避,反而要通过思考和团队讨论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郭煊告诉记者,在研发过程中,爱博诺德有很好的容错机制。只要是为了获得成果,为了追求更高的质量,科研人员做出大胆的研发路径尝试或提出追加研发成本的要求,解江冰大都会给予支持。

  “产品研发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或许一段时间走偏了,走远了,一直看不到方向,但是,当技术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找到路径,解决问题。”解江冰强调。

  哈工大毕业的王曌博士和她的团队负责眼科产品的光学设计。但是,国外的人工晶体在光学设计领域设置的专利壁垒比较多,想要突破这些壁垒,就得绕过它们,还要把完整的研发思路建起来,有时候连一个参照物都没有,太难了。解江冰一直鼓励王曌,与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逐一讨论,直到形成了清晰的产品研发思路。

  有一天,王曌兴奋地撞开解江冰的门,兴奋地对他说,“解总,我终于想清楚了,我确信可以把产品做出来!”

  虽然王曌说的很肯定,但解总要承担极高的风险,判断她所说的研发方向是否可行。就是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下,解江冰当即拍板,购买昂贵的精密机床等设备,投入到新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当中。

  事后,解江冰告诉研发团队,“如果不果断投入试制,永远永远追求思路的准确和严谨,产品的研发肯定是低效的。一切都要快速做出决定,即使这条产品思路最后证明是错误的,也能够早一天排除它,离正确的思路更近一步。你们的任务是把产品做出来,我的任务是做风险评价和分配资源。”

  在解江冰的带领下,爱博诺德在迅速成长,也让王曌等研发人员迅速地成长起来。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博士从项目负责人到研发总监,王曌不仅自己完成研发课题,还要学习生产工艺和质量体系,帮助销售部门做市场推广,还要把自己的研发经验分享给团队,带领团队实现公司的研发目标。

  王曌对记者说自己很幸运,刚出校门就遇到解江冰博士。王曌的性格特别喜欢挑战,一件事情如果不是踮起脚才能够着的,就不太愿意去做。王瞾清楚地记得,2010年11月4日,那是她去爱博诺德面试的日子。当时与解江冰的一段对话深深地打动了她:“人眼就是一个光学系统,有关眼科的产品都跟光学设计有关。而在国内外眼科领域,却非常缺乏光学专业背景的研究者。未来你设计的产品将会植入千万个眼科患者的眼内,无数人重见光明足以证明你的价值。”

  这席话点燃了王瞾心中隐藏的梦想的火苗,她当时在想,如果能把自己在光学工程专业所学知识应用到眼科领域,或许能为这个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这种信念让她放弃了国内外知名科机构的入职邀请,毕业后带着简单的行李就到爱博诺德报到了。

  仅几年的光景,她的想法便成真了。

  在爱博诺德近六年,王瞾全身心投入系列人工晶体的光学设计工程研发,设计出多款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性能眼科产品。她提出的“高次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后凸面形三点稳固式结构”、“边缘等厚”和“0色差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等设计概念,使国产人工晶体比国外同类产品更趋完美。

  王曌已独立或联合申请各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30余篇,其中PCT国际发明专利2篇。如此高频高质的科研成果,是她从未设想过的。

  如今,王瞾带领一支由二十几个八零后、九零后博士、硕士毕业生组成的研发团队,向着“全眼科”产品研发目标努力。

  2015年,王瞾通过北京市双高人才引进政策正式落户北京。这一年,她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青年骨干人才”、“昌平区十大优秀青年”,成为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第一批专家陪审员。2016年,她以创新创业青年人才身份入选为年度“北京榜样”。一系列的荣誉和机会,让王瞾感慨:“民营科技企业的不拘一格的科研氛围和条件对我自身的成长帮助特别大”。

  除了培养出王曌这样的高学历技术人才,解江冰还围绕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提出打造出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骨干,甄彦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们的产品,如果一百次手术都合格,但有一次不成功,人家只会记住你的产品出的问题。公司要做长久,而不是一锤子买卖,质量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板要做好表率,正大光明的做事,才能有好员工。”这是解总经常对生产团队所说的话。

  “做产品要像做人一样实实在在。”郭煊说,这在爱博诺德已经是一种文化。

  现任公司生产经理的甄彦杰19岁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进入了一家国营企业做学徒工。工厂破产后,他又先后在两家电子公司工作,接触到了数控机床,并自学了画图软件、编程软件,已经具备了独立编程、操作的能力。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解江冰发现甄彦杰喜欢钻研金刚石车床的编程、操作以及加工工艺,这对于产品试制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公司给予了甄彦杰很大的学习空间。

  有一段时间,精密机床加工的人工晶体表面会有肉眼看不到的“瑕疵”,虽然这样的晶体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但会造成手术医生的怀疑。所以这部分“合格”产品被公司质检体系判为不合格。甄彦杰牵头技术攻关,要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革新个别精密机床的加工部件来解决晶体表面的“无瑕化”。他带领机加工和后续工序的业务骨干,调整技术参数和工艺,反复进行抛光实验,最终他们琢磨出了最佳工艺流程,使得人工晶体表面光洁度稳定地达到了国外产品的标准,大大提升了产品合格率。

  正是公司“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原则——谁提出原创的创新设想和独特的方法路径,就鼓励他成为这个创新的带头人,在专利署名上不论职级和学历高低,只考虑原创,不搞挂名,也不以简单工作量的多少来排序——让一个没有高学历的技术工人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这也充分证实了爱博诺德的企业文化:学习永远在路上。

高端人才在昌平聚集园区为企业排忧解难

  北京市昌平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燕友说,“只有人才集聚、主体活跃、潜能激发,才能让一个地方焕发勃勃生机。昌平能有高精尖的基础和高端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高端人才在昌平聚集。”

  创业之初,解江冰为了寻找适合人工晶体的生产环境,视察了很多园区,后来,他选择在昌平园创业,成立爱博诺德。

  “从产业上来看,昌平园注重打造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显现了上下游互补的效应。昌平园里的脑起搏器、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已经取得了50%以上的国产化率和较大的市场份额。从硬件上来看,人工晶体的研发和生产对加工的精密度较高,车间地基要非常稳固,无地下室的厂房结构更适合作为生产车间。”解江冰对记者谈到。

  自2010至2014年期间,解江冰一直没能拿出成熟的产品,研发、投入,再研发、再投入。但是,昌平园给予解江冰以绝对的信任支持和优惠的科研生产场地,让解江冰留在了昌平,这一留就到了现在。2014年,爱博诺德一鸣惊人,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制造可折叠人工晶体的生产企业。

  有一件事让郭煊记忆深刻。“大多数企业在初创阶段都会面临融资的难题。我们是初创企业,又没有购置土地和厂房,没有一个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且,技术专利和研发设备本身又很难评估。在这样的情形下,园区管委会熟悉政策的领导为我们解读留学人员创业政策,帮助协调中关村政策担保机构为创业阶段的公司做担保,2014年,公司获得了的第一笔300万银行贴息贷款。”

  2014年之后,随着第一代产品上市,爱博诺德有了扩大产能的需求,“当我们提出要购买场地时,昌平区政府和昌平园区领导出面为我们与开发商协调,以每平米低于市价2000元的价格购置了现在的厂房,大大地降低了公司的财务负担,对一个中小创企业来说,这是雪中送碳的。正因为在这些公司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有来自各级政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支持,让一个民营科技公司能够专心科研,制造出一系列眼科领域的创新产品,可以更快地通过研发、临床阶段,进入市场销售创造价值。”郭煊说。

  迄今为止,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经信委以及昌平区奖励和支持爱博诺德科研的资金加在一起,有千万元之多,这一切都源于国家对包括可折叠人工晶体在内的战略性医疗产品的大力支持。

  目前,昌平园留创园入园企业15家,总员工数450余名,其中留学人员52名。包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分站11家,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7家。在站博士后(青年英才)26余人。有院士专家服务中心1家,全市共10家,共有4家企业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了8位院士开展科技项目合作。昌平园现有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98人,其中37人入选“千人计划”、60人入选“海聚工程”、12人入选“高聚工程”。

  “十三五”时期,昌平提出要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打造高层次人才栖息地。

  在人才引进方面,昌平区出台了“十三五”规划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并启动了“昌聚工程”,在推进工作机制创新、人才激励、人才评定等多方面进行细化。比如,为入选“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高层次人才提供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为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优先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支持,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高层次人才,由北京市政府科技重大专项及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给予支持。在配套服务上,昌平将优先为“昌聚工程”高层次科技人才申请引进落户政策,同时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住房保障、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

  解江冰在结束采访时对记者说:他和团队正在根据北京市未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考虑将公司总部和研发生产基地建在中关村昌平科技园区,同时,通过集团化战略在苏州等地建立了生产一类、二类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分支机构,为实现 “全眼科”领域国际化领军医疗企业的定位布局谋篇。希望公司能够与昌平区原有的生物医药企业集聚的优势相结合,为北京市推进“三城一区”的建设,发挥创新型企业为主力军的作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