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1916年7月2日-1978年6月13日)
7月2日是作家柳青的生日,如果他还在世,这一天就刚好满一百岁了。也许,即便是路遥或者陈忠实的粉丝,恐怕也不会有太多人在这样的日子里特别地想起他们的这位“导师”。
春风何处说柳青?
如果我们今天重评《创业史》这类小说,而只满足于从政治行情上贬斥它,那除了表明我们在政治上和学术上已经势利到根本不配评论这样的小说之外,恐怕再说明不了什么。
——解志熙(清华大学教授)
柳青1951年在苏联
柳青和女儿刘可风及长子刘长风
如果用百度搜索“柳青”这个名字,排在前面是滴滴总裁、柳传志之女的靓照和创业历程,年轻一代或许已不太知晓,数十年前,有一位本名刘蕴华、笔名“柳青”的作家,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创业史》。
今年是柳青诞辰10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出版了《柳青传》,作者是柳青的女儿刘可风,她退休前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在父亲去世近四十年后,她终于完成了这部传记。
《柳青传》分为三部分。“上部”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描述柳青的家世、童年,他在延安、共和国初期、“文革”等不同阶段的经历;“下部”变为第一人称,刘可风记述了自己与父亲相伴的九年,主要是“文革”岁月和柳青的晚年。另附“柳青和女儿的谈话”,记录了柳青关于未完成的《创业史》的构思和人物发展、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个个话题。在电话采访中,刘可风告诉青阅读记者,“父亲一直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常在晚上发作,无法休息,我们晚上谈话很多,我每天记录父亲的谈话。”这部分内容后来经人文社编辑建议,从“下部”中抽出,独立成篇。
柳青1978年去世后,刘可风就着手搜集资料,但她觉得“当时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开始写作”,直到2003年她才动笔,在出版前改了四稿。她表示,“主观条件是因为我当时还年轻,文字水平和对父亲一生的认识水平还不行。80年代农业政策变了,我觉得说什么也没有社会效果,应该对历史现象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要了解更深了再看。客观条件是因为我的职业,我是搞科技的,业余时间要想把逻辑思维转到形象思维,很困难。编辑工作上班下班都要做,抽不出多少时间。”
柳青墓(西安市长安区皇甫村)
刘可风说,传记的“上部”采用第三人称,是因为她不曾亲历,“没有把它变成第一人称的技巧”,这部分的主线依靠柳青在“文革”中写的一份自述性的交代材料,并加入了许多采访素材。“我把他一生走过的地方都走了一遍,把能采访的人都采访了一遍。”1978年至1979年,刘可风走访了父亲各个时期接触过的人,包括同事、上下级、陕西米脂县和长安县的各级干部、村民、亲友等等,其中就有《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王家斌是我的重点采访对象,我经常去他家,最长住过一个月,聊过去的事情。他身上有很多一般农民不具备的东西,他不识字,但非常稳重,说话和思考问题有很多闪光点,很让人感动。”刘可风说,像王家斌这样过去时代的英雄,都是无私奉献,对自己没有什么考虑,没有多少积蓄,改革开放以后,王家斌贫病交加,陷入了困境。1990年6月13日,王家斌去世。“他和我父亲是同一天同一个时辰走的,我也觉得很惊异。”
在《柳青传》中,刘可风谈到了自己的“困惑”——柳青在共和国的数次运动中受到过批评,“文革”中备受折磨,进入新时代却又成了“极左思潮”的代表,“被批判,被摒弃”。她告诉青阅读记者,“困惑”实际上是她面对时代变化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彻底翻过来、翻过去的状况,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认识问题的一种方法,一概否定,不加分析。”她清楚地记得,父亲晚年说过,《创业史》“肯定会被否定”,它的价值要“五十年以后再看”。
其实,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创业史》虽然遭到过否定,但从未被遗忘,近些年来更是受到部分学者的推崇。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一些年轻学者,做了一个研究计划叫“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每年讨论一个作家,今年的对象就是柳青。对当前的研究状况,刘可风表示,“有一些新的研究,但感觉不是特别多。面积有多大,影响有多大,我还不太了解。”她认为《创业史》之所以今天还被人们研究,是因为它是文学作品。“人们因为政治原因抛弃它,又因为艺术原因把它捡起来。否定它都是从社会的角度,很少有人从文学角度进行艺术分析。我父亲没把《创业史》写完,没有把合作化的整个过程和他的看法全部写出来。我自己认为,它在技巧上确实达到了高峰。”
刘可风197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陕西,照顾重病缠身的柳青直至他去世,九年时光,她对父亲有着深切的体悟。“我父亲终身追求的就是国富民强。他的一生,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他在农村工作,觉得无论多么微小的事,都要对农民有教育意义,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改造,不是人对人的改造,是所有人都要用正确的思想改造。人的一生,是和自己的缺点斗争的一生。他一生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文革’中即使会因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在长安县威信很高,和他的实事求是关系很大。就文学创作来说,他坚韧顽强,百折不回,追求创新。他的三部长篇(《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三部三跳,一直在进步。”
刘可风还向青阅读记者谈到了柳青的“缺点”。“他不太会待人接物,有人受不了他过于农民化的直爽,有人会感觉他怪异。他如果心里想事情,根本旁若无人,对别人说什么完全没有反应。我认为,他的一些缺点正是成就他的东西,他能不被世俗的东西干扰,能集中精力。”
春风浩荡又一年,卷起思绪,拂过历史,它还能把我们带回1953年的春天,带到终南山脚下的那个乡村吗?那里铺展着《创业史》所描绘的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运动壮阔而复杂的历史画卷,那时的“创业”有着与今天截然不同的内涵。柳青那一代经历了抗日烽火,从延安走来的作家们的道路,还能为我们理解共和国历史、理解文学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吗?所有的问号,将指向我们自己的选择。
来源:北京青年报·青阅读
作者:尚晓岚
推荐阅读
柳青是建国后三十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业史》深刻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农村的巨大变革,他身体力行的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写作道路,对新中国的作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柳青传》作者是柳青长女,从1970年到1978年陪伴柳青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九年,后又走访历史当事人,做了大量的文字记录。自2000年起全力写作本书,分上下两部分呈现一个不同于文学史经典叙述的丰富的柳青;并附有柳青晚年极富价值的谈话,涉及《创业史》未完成部分的构思和对时代的沉思。全书为我们呈现一个时代的精神创业史。
扫上方二维码即为京东购书页面
点下方“阅读原文”,跳转到当当购书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