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基于“互联网+科普”战略推出的信息化品牌,近年来一直探索科普与互联网的结合。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表示,将联合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发出倡议,加强对儿童安全上网的科普,引导儿童科学上网,推动全行业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超半数儿童不到5岁就会上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正在呈现“低龄化”趋势。
《报告》显示,90%的中国儿童(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内容,指18岁以下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互联网,其中城市儿童触网率几近95%。统计显示,2015年56%的儿童初次上网的年龄甚至低于5岁,一些孩子对平板和电脑的使用技巧甚至超过家长,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原住民”。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使用网络的目的也不同。对于8岁以下低学龄和学龄前儿童来说,看视频、玩游戏、听故事等娱乐是上网的主要目的;而对于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玩游戏和写作业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上网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互联网。家长已经无法简单用“断网”来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了。
数据来源: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与保护调研(DCCI 2015.12)
儿童上网易遭遇八大风险
日前,联合儿童安全团队发起了专项“儿童网络保护大调查”,通过24501份有效问卷调研在面对网络侵害时,儿童和成年人是否具有正确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未成年人反馈的7638份问卷显示,网络诈骗、不良信息和网络欺凌是未成年人群体遭遇的三大负面因素。其中,网络诈骗比例最高,占受访者的61%,有超过23%的问卷者表示曾遭到网络的暴力欺凌。
在此基础上,《指南》显示,儿童上网时会产生八大风险,包含安全风险认知不足、过度上网、卷入违法犯罪等。其中,网络诈骗和盗号易产生财产风险,在线遭遇网络欺凌、骚扰等易造成心理伤害,长期关注不良信息易诱发违法犯罪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欺凌对少年儿童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一些未成年人甚至因遭遇网络欺凌而自杀。
对于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指南》建议,青少年应不轻易透露个人隐私和关键信息,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类免费“午餐”,不轻易打开奇怪的链接或陌生人发来的邮件,谨慎与陌生网友见面。此外,如果需要支付金钱,或发现不妥之处,需第一时间和父母商量。
家校联动营造安全网络环境
来自儿童的调查数据显示,成人受访者认为儿童使用网络利大于弊的人群只占到26%,弊大于利的却占到34%,其余则认为不好说。不仅如此,约22%的成年人选择不会干预或引导儿童上网。大部分家长对于网络风险的关注面比较窄,需要学习更全面的知识和应对方法。
在儿童日常生活中,家庭互动应成为儿童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此,《指南》总结了安全上网的七大常识,提醒儿童不透露个人信息、不理睬不良信息、不约见陌生网友、不相信免费“午餐”、不辱骂欺凌他人、不过度使用网络、不触犯法律底线,建议家长在日常沟通时进行教导。
事实上,课堂教育也是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建立正确用网观念的重要方式。在美国,学校会开展网络伦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使用网络技术的态度与习惯。在英国,网络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面推行“绿十字互联网安全守则”。
对此,《指南》建议,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安全的上网场所和交流环境,通过校园群、班级群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和社交工具。老师也应与家长密切沟通,当观察到学生有反常行为如逃课、精神不振等现象时,及时提醒家长注意。
杨鹏表示,一直关注不良信息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对网络不良信息持坚定抵制的立场。他建议互联网公司应多多开展行业内交流和跨界、跨国研究和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有效经验做法,促进相关标准建立,力求从机制上形成长效打击。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何博士表示,对未成年人开展互联网教育,除了如何运用互联网外,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上网可能遭遇的风险及应对的措施,还有上网的基本礼仪、伦理以及素养方面的要求,使他们不但具有自我防范的能力,还能成为合格的“数字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