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
灵感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是在一
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灵感的特点,大体有三方面:
(1)突发性、易逝性。
灵感的到来,大多不期而至,出乎意料,来去倏忽,踪影难觅。古人云“惚恍而来,不思而至”,“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它不择时空环境,也不由人选择,或因一物一事触发而生,或夜梦诱导而发,或来自冥思苦想之际,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恰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它的形成是非自觉的、偶然的,不为人意志所左右的,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因而它又有短暂性,易逝性。它来的快,去的也快,犹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若不及时捕捉瞬间的机遇,就会从此消失,故古人把捕捉灵感比作抓逃犯:“作诗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2)超常性。
从灵感出现后的精神状况来看,它具有专注敏捷,亢奋紧张的特点。这时,作家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他忘却了身外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于创作之中,情绪高昂紧张,精神专拄充沛,想像敏捷广阔,如痴如醉,忘乎所以,仿佛进人一种超常的“迷狂”状态,西方诗人称之为“可爱的疯癫”。这时,艺术家的各种知识,记忆,思想片断被集中而构成有机联系,创作经验、技巧和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人物形象、事件场面顺理成章地纷至沓来,构思中阻塞长久的难题,会瞬间顿悟,迎刃而解。正像郭沫若就寝前伏在枕上一气呵成,写完《凤凰涅檠》;伏在地面上拥抱大地,写下《地球,我的母亲》。从灵感的发生与状态看,似乎是人的无意识冲动;但就灵感内容看,它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共同涌流。
(3)独创性。
灵感的功能效应是超常独特,富于创造的。灵感思维的运动,往往打破常规思维的格局,具有一种特殊的发现功能和表现功能,使艺术家在创作上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奇妙不凡的构思.出神人化的描写,隽永闪光的语言,“宛若神助”,最终结晶为新颖独创的艺术作品。可以说,灵感是艺术创作独创性的催化剂。灵感对创造性活动有巨大的作用,对艺术创作尤为重要,其作用大致有三个方面:
1开启思路。
灵感能使艺术家创作时茅塞顿开、艺思如潮,出现一种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创作心态。一些困扰艺术家久难解决的疑题和卡住艺思的关节常常因此迎刃而解,大大提高创作效率。
2激发才情。
灵感令艺术家在创作中全神专注,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常可调动起艺术家的全部才智、情思,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创作出满意之作来。
3独创新境。
灵感的出现是艺术家审美,b理和意识的爆发,往往伴随有独特的情思、意象和发现,因而带来殃特的艺术表现,产生新颖独创的作品。
总之,灵感是一种超常的特异思维,情绪的紧张度、精力的专注度、思维的敏捷度、思想的自由室、个人心理的独特性等,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通常的心理定势和传统格局被冲破,这正是艺术创造最佳的心理条件,也是产生优秀作品必不可少的契机。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点:
(1)运动的画面
影视是一种动态艺术,它需依靠时间的流动而不断变换空间。它最富于动作性和场面性,是视象性很强的艺术。所谓视象性,就是电影以活动的、相互衔接的镜头画面形象作为基本表现手段,主要诉诸观众的视觉,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指出:“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电影的年在是由于画面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由于电影的视觉特性绝对要比电影作为思想或文学容器的性质更为重要。”在电影的早期,无声电影阶段,视象是电影表现的惟一手段,被称为“活动”的画片;有声电影出现后,电影虽属视听艺术,但视觉形象仍然远比听觉形象来得重要。影视主要依靠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景物细节等来叙述情节故事,语言对话则处于从属位置。一般说,影视中话语应当尽量简练,凡是视象画面足以交待明白的内容,语言只会成为累赘。尤其在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情感的时候,一个眼神的特写,一段抒情的画外音乐,常常胜过于千言万语。这是影视与戏剧不大相同的地方。 、 ”
所以,以动的视觉形象来展现故事,依靠运动的画面构成艺术语言,即“蒙太奇”,是影视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2)重组的时空
影视艺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时空跨度极其巨大的社会生活和复杂情节,就必须采用种种手段来重组新的银幕时空。由于影视使用蒙太奇语言与剪辑技术,使得运动着的画面随时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的界限,进行重新组合,创造一种时空交叉对应效果。只要影片内容表现的需要,天南地北、古往今来、白昼黑夜……都可以在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形成了全新的时空现象,也有人称之为“电影新时空”。
影视时空的重组主要依靠蒙太奇的多样手法。如平行蒙太奇运用平行发展的手法,把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场合的事件连接起来,交替地出现在银幕上,使剧情发展显得紧凑有力。对比蒙太奇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或事件紧接在一起,造成强烈的对比。交叉蒙太奇能造成紧张的节奏。此外还有象征蒙太奇、复现蒙太奇等等。这样就使蒙太奇语言格外丰富,使电影拥有再现一切运动形式中的现实世界的巨大能力。
(3)心理的真实
在各门艺术中,影视对于真实性的要求是最高的。它不像戏剧可以有虚拟性、间离性和夸张化的表演,影视要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在观众眼前i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简直达到了如同照相可以纤毫毕露的程度,具有直接诉诸人的视听器官的直觉逼真性。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跟我们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摄影机能客观地记录它视野中的一切视觉存在,故而影视形象最接近客观现实的自然形态。特别是声音和色彩的渗入,丰富了影视的逼真性。而运用最新技术手段的立
体声电影、立体电影和全景电影的产生,电脑技术的介入,更把观众带人广阔的立体境界之中,给人以高度直觉的逼真感和视觉冲击力。
当然,逼真性并不是影视的目的,影视的逼真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它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和超越,达到内在真实和外形逼真的统一。这其中有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的渗入,是对现实的某种装饰和诗化。而且,影视的逼真是以艺术的假定性为前提的。影视时空、音响、画面的一切逼真感,都是用丰富的技术手段以及演员表演创造出来的,故实际上是一种虚幻舶逼真,心理的真实。
审美感知
是审美主体调动相应的感觉器官对以具体形态存在的艺术作品实现感性掌握。
审美感知的敏锐、细腻、丰富,为艺术鉴赏的进一步深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其材料和媒介不同,因此,接受者审美感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是人类高度发展了的两种审美感官。艺术鉴赏的审美感知主要是审美主体调动相应的感觉器官对以具体形态存在的艺术作品实现感性掌握。
审美感知的敏锐、细腻、丰富,为艺术鉴赏的进一步深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其材料和媒介不同,因此,接受者审美感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是人类高度发展了的两种审美感官。艺术鉴赏的审美感知主要就是运用视觉和听觉。像鉴赏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艺术作品,是纯视觉感知;鉴赏音乐艺术作品,是纯听觉感知;鉴赏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则是视听综合感知。文学的情况比较特殊。文学作品以语言为惟一的材料和媒介,其形象体系是间接的。接受者要感知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需要经过一个再造想像的心理过程,将其复现于头脑之中。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是心理的感知,而非现实的感知。通感是审美感知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通感,又称联觉,指由对象的特性所引发的不同感觉之间的渗透、沟通、转换。它是艺术鉴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使人的感觉延伸、拓展由一种感觉发展为多种感觉,从而达到审美感知立体化的效果。例如,我们聆听俄罗斯音乐家鲍罗丁的交响乐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即可由那节奏低沉徐缓而单调的听觉形象,扩展到视觉形象,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隐约的视觉画面:一片广袤而荒凉的原野,一支满载着各种富于异域情调的货物的商队,由远而近,缓缓走来,又走向远方,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接受者观看挪威画家蒙克的绘画作品《呼喊》,可能会觉得似乎听到了那孤独者所发出的令人灵魂颤栗地喊叫声。通感在艺术鉴赏中的出现,可以使接受者的审美感知领域得到有效的拓展。
审美感知不仅与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相联系,而且已经开始涉及到了艺术作品的内在审美意义。当然,对审美意蕴的深入发掘,还有待于更多心理要素的积极活动。
艺术思潮
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思潮的产生有几个基本条例。 首先艺术思潮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哲学思潮关系密切。哲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核心。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时,也必然会影响到艺术领域,随之产生新的艺术思潮。 第二,艺术思潮的产生也离不开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离不开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这种艺术自身发展的特定要求与社会思潮相结合,形成新的艺术主张,则会促使新的艺术思潮产生。第三,艺术思潮的产生,还必须有一大批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创作倾向大致相同的理论家、艺术家,他们有比较系统的艺术思想和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创作出一大批艺术作品,往往形成一个或数个艺术流派,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甚至构成了一定的艺术运动,体现出群体性的创作潮流。
例如: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以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哲学、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在艺术上强调表现,否定理性,主张反传统和标新立异,形成了一个涉及戏剧、绘画、文学、音乐、电影、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多种流派的国际艺术思潮。这种艺术思潮的出现迎合了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艺术发展的趋势,并为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