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鲁迅奖中国文学艺术大赛(鲁迅文学奖大奖)

qiaoqingyi 02-10 114

  周啸天盛赞“诗词中国”一等奖绝句作品

  1. 【诗词中国访谈录1】周啸天盛赞“诗词中国”一等奖绝句作品

  

  周啸天教授接受"诗词中国"专访

  (前言)

  日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作为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终身评议会的特邀评审,全程参与了为期两天的评审工作,并接受了组委会的专访。谈及当代“好诗词”的标准,他给出了简洁有力的12字回复,并对“诗词中国”的一首获奖作品给予了高度肯定。

  关于好诗词的标准,我说过三条:书写当下、衔接传统、诗风独到。不书写当下,没有时事,没有开放的思想意识,题材是传统题材、思想是陈旧思想、情调是士大夫情调,或者为标语口号传声筒,“雷同则可以不有,虽欲存焉而不能”(袁宏道)。不衔接传统,就不是诗词,就该去写新诗、新民歌、东江月。同时,衔接不等于复制,任何经典文本,它的美都是不可复制的。复制不及原创。希腊神话如此,唐诗如此,宋词亦如此。

  当今作者,只能学习传统、衔接传统,我手写我口。缺乏艺术个性,你写我写一个样,则没有必传的理由。有了书写当下、衔接传统这两条,允称小好;加上诗风独到这一条,堪称大好。

  这次终评入围作品,大都做到了“书写当下”,书写现实生活和当代人的思想感情。比如这首七绝《瞻杏坛感孔子学院》:

  孔庙碑亭旭日中,栏边花气散春风。

  游人莫小几株杏,开遍环球是此红。

  写孔子学院这样一个新生事物,作者并没有正面落笔,只抓住“杏坛”之“杏”着墨。读起来好像赏花,却又不是一次赏花的纪实,“游人莫小几株杏,开遍环球是此红”,突发议论,一点即收,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给读者留下想象和玩味的空间。这种写法,就很得体。所谓得体,换言之,就是得绝句法。

  读到什么份上,写到什么份上。这次大赛在四个组别中,我认为七言绝句的表现比较出色。究其原因,是因为一般作者对这种体裁的经典文本,读得多些,琢磨得透些。而像律诗、古风、慢词,读到份上要难一些,做到份上也就更难一些了。

  赵京战副会长为第二届“诗词中国”题诗:佳语妙句似潮来

  2. 【诗词中国访谈录2】赵京战副会长为第二届“诗词中国”题诗:佳语妙句似潮来

  

  (前言)

  熟悉赵会长的人都知道,他是飞行员出身的大校。因为爱诗,长期创作传统诗词,参加了诗词学会,后来成为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在他的主持下,《中华新韵》应运而生。几番接触下来,感觉赵会长虽离开行伍多年,仍然保持着雷厉风行、直来直去的军人作风。然而也正因如此,他对“诗词中国”竖着大拇指说一个“好”字,赞一句“佳句妙语似潮来”,便更让人感到无比踏实和欣喜。

  问:在当代中国,评价“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答: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虽说“诗无达诂”,众口难调,但看的诗多了,看诗的人多了,大家还是有一个基本共识的,这就叫“定体虽无,大体则有”。如若不然,怎么会有《唐诗三百首》呢?

  从诗本身的组成要素来说,好诗应该具有六个要素:一是格律要规范(格律诗),二是形象(意象)要典型,三是语言要精彩,四是章法要严谨,五是境界要高尚,六是风格要鲜明。这六个要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相贯穿、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哪一个也不能有明显的缺陷。

  这六个要素只是好诗的“必要条件”。要想成为好诗,成为“精品佳作”,还要强调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个要求,诗必须“鲜活”,必须是从生活中直接提炼、直接凝结出来的“真诗”而不是书本上的“学问”,它是“活色生香”而不是枯花落叶,它是“生猛海鲜”而不是陈年腊肉,它是读者伸手可触抬目能见的生活而不是隔叶看花隔云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也是好诗的直接标志。

  第二个要求,诗必须“高尚”,必须灌输正能量,必须有高尚的精神境界。那些低俗、偏狭、张狂、变态的心理情绪,是不宜在广大读者中宣扬和提倡的。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但作者的真实感情要想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那就必须超越作者自我,与广大读者有共鸣处,有契合点,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引导读者进入诗的审美境界。

  第三个要求,诗必须紧跟时代,反映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诗经楚辞,唐风宋韵,都是当时时代的产品,带不同风,各有烙印。追唐攀宋,指的是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借鉴,不是模仿或复制。我们不能把自己异化成古人,来替古人抒情,而是要把我们时代的色彩充分体现在我们的诗词中,唱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

  问:您觉得,这届“诗词中国”大赛中,有没有能够达到您的“好诗”标准的作品?

  答:以这个标准来检视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成果是令人可喜的。获奖作者大都是写自己的亲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活生生的诗。正因为如此,诗中自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当代人的真实生活,把诗放进唐诗宋词,读者会一眼看出,绝不会混淆的。诗中表现的精神品质,诸如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积极进取、和谐友爱、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等,都是高尚的人格修为,引人向上的正能量。以古风组获一等奖的作品《怀父母》为例:

  昨夜三更雨,梦魂回故乡。土墙茅屋破,菊圃篱笆荒。父荷南山草,母收北地粮。音容恒慈爱,颜貌有沧桑。睡醒耳雷鸣,崩肝复断肠。父亲殁数载,故里母凄凉。坡野觅柴什,苍天增寿长。雁鱼来杳杳,岁月去茫茫。未报三春晖,愧为草向阳。问心儿罪永,双泪沾衣裳。

  首先,诗人离乡外出打工,思念父母,“昨夜三更雨,梦魂回故乡”,这是诗人真实的生活写照。这首诗写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从生活中直接提炼凝结出来,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其次,儿女外出,父母留家,成了“空巢老人”,稼穑劳作,全靠这些老人来担当。“父荷南山草,母收北地粮”,这种现象,正是当今中国的特色,正是当今时代的特征。诗具足了鲜明的时代色彩。第三,诗的主旨是怀念父母,弘扬孝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未报三春晖,愧为草向阳”,诗人化用孟郊《游子吟》这首千古名诗中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使诗更上一层楼,力重千钧,掷地有声。

  在古风组其余获奖作品中,在词组、律诗组、绝句组的获奖作品中,还有着大量的精品力作,佳词妙句。即使在未获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可圈可点、颇可称道的作品。本届诗词大赛的成果是喜人的。我忝列终评委之一,深感荣幸,也深受感动。我希望,在下一届的“诗词中国”大赛中,再出现更多的精品佳作,让祖国的诗坛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行文至此,特缀以小诗,与全国诗友们共勉:

  题“诗词中国”大赛

  短信传诗大赛开,佳词妙句似潮来。

  黄钟大吕扬神韵,一曲清吟动九垓。

  赵京战,笔名苇可,河北安平人,1966年入伍,空军功勋飞行员,副师职,大校军衔(已退休)。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培训中心主任。主持创建《中华新韵(十四韵)》。

  主要著作有诗集《苇可诗选》、《苇航集》、《苇航集(二)》;诗词工具书《诗词韵律合编》、《中华词谱》、《中华曲谱》、《中华韵典》、《中华诗律》、《中华新韵(十四韵)》。

  周兴俊副院长三首诗词记“诗词中国”终评会

  3. 【诗词中国访谈录3】周兴俊副院长三首诗词记“诗词中国”终评会

  

  日前,第二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在香山脚下举行了终身评议会。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周兴俊应邀全程参与了为期2天的评审工作,并别出心裁地用三首诗作为这次会议留下了最珍贵的记录。

  一

  向晚,在香山兰溪小馆凭窗商定赴长征路采风后,口占。

  八十年后颂长征,万里新天日照红。

  我与香山对面坐,双双沉浸画图中。

  (注:诗写于评审第一天的晚上,平均年龄70岁、连续工作了5小时的评审们围坐一桌,开始享用晚餐。)

  二

  参观曹雪芹纪念馆,难断芹翁故居之争。其实,只有《红楼》才是作者的永世之居。

  故居何处莫空争,古槐三棵可证明?

  也许作家曾料想,立身巨著胜龙庭!

  (注:评审会一墙之隔便是北京植物园,曹雪芹故居及纪念馆亦在其中。下图为周兴俊院长与其他评委在曹雪芹故居及纪念馆前合影)

  

  三

  南站,送钟振振教授之钟山。

  万里如今只瞬间,分别不再泪潸潸。

  热天相送惜无酒,冷饮两杯一碰干。

  (注:两天的评审结束,特地从南京赶来的钟振振教授要与其他评委分别了。)

  陶文鹏研究员:第二届“诗词中国”“三美三新”佳句多

  4. 【诗词中国访谈录4】陶文鹏研究员:第二届“诗词中国”“三美三新”佳句多

  

  (前言)

  他是专门研究唐宋文学的大家,曾经给江泽民总书记等领导同志讲过课。他是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遗产》杂志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然而盛名之下,他依然是一个纯粹、简单又极可爱的人。去采访的路上,先生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每一个路口该怎么拐,并为我能够顺利地找到他的家惊喜不已。在采访的全过程中,身形并不算伟岸的陶先生声如洪钟,手势夸张,广博专精的学问与极富感染力的肢体语言结合在一起,让我不知不觉跳出了“采访者”的角色设定,重新变成了一个难得受教的学生。

  在当代中国,我认为评判一首好诗的标准有六个点,“三美”和“三新”。展开说,就是一首好的诗词作品,既要有传统诗词的“三美”,还要有当代诗词的“三新”。所谓“三美”,就是精炼美、意境美、音韵美;“三新”,就是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本届大赛当中,符合或接近这“三美三新”标准的诗作还是比较多的,以绝句组为例,说几个我比较有印象的作品。

  比如绝句一等奖作品《秋日农家》:

  树树灯笼别样红,金黄玉米晒园中。

  村翁乐把新闻侃:好个中央除四风!

  前两句以秋日丰收景象作铺垫,后两句用通俗口语写村翁乐侃新闻,从内心中自然迸出赞颂“好个中央除四旧”之句,出语天然,情溢满纸。

  又如另一首绝句一等奖《题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后两句:

  唯有春风心不了,年年催发墓前花

  借春风怀念志愿军,年年催开墓前花敬献烈士,表达作者对志愿军烈士的深切悼念。李白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之句,此诗反用李句,运思巧妙。

  《七绝岭南乡村夏日》后二句:

  轻摇葵扇榕阴下,指点三军跨楚河

  写岭南夏日村民于榕阴下弈棋之乐,运用动作细节和“认假作真”来表现人物的欢情豪气,生动逼真,趣味盎然。

  《修铁路》三四句:

鲁迅奖中国文学艺术大赛(鲁迅文学奖大奖)

  从此青山遮不住,乡心一夜入蓉城

  兼抒修铁路工人的自豪感与思念故乡的深情,诗句从前人佳句中化出,不露痕迹,又有创新。

  《深秋》末句“丹青落款是夕阳”,将一幅夕晖照耀下有声色、形影、高低、远近乃至有香味的丹青图画,说成是“夕阳”的杰作,还盖章落款,可谓神来之笔。

  《剑》“龙光频射斗,欲为斩蛟鲸”句,妙用典故,抽出宝剑,怒斩蛟鲸,既含蓄又明快,可称佳句。

  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著作有《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宋代诗人论》、《苏轼诗词艺术论》、《中国诗歌史话》、《古诗名句掇英》、《黄庭坚》;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宋诗精华》、《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等。

  李树喜副会长坚决支持“诗词中国”大赛实行“双韵并行”

  5. 【诗词中国访谈录5】李树喜副会长坚决支持“诗词中国”大赛实行“双韵并行”

  

  (前言)

  在当代,创作传统诗词应当用新韵还是古韵?这个问题是诗词界由来已久的一大争议话题。同样的,在“诗词中国”的评审中,评委们虽然达成一致尊重组委会发布的“新旧韵一视同仁”的竞赛规则,但在评审过程中,仍然不免会对个别用新韵的作品特别关注些。正因如此,对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新韵”的推广者之一李树喜会长的采访,我们最关心的也正是他心目中对这“新旧之争”的答案。“双韵并行”——树喜会长以这四个字给了我们肯定而有见地的答复,更专门撰文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详细论证。

  诗词用韵须规范

  当前,中华大地已经出现诗词复兴的景象。诗词空前地融入社会生活,诗词写作者和爱好者有数百万人之众。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推陈出新、反映时代的精品。这些,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地域、观念等多方面原因,诗词创作中的用韵五花八门,纷杂不一。除中华新韵之外,传统的旧韵包括平水韵(佩文韵府),词林正韵,宽韵,十三辄乃至切韵、唐韵、广韵都有使用,有的多韵混用,有的使用方言韵,有的著书立说自定标准。

  用韵的纷乱不一,不利于诗词创作的繁荣,不利于诗词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相和谐,更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在诗词创作中规范用韵,已经成为诗词发展的突出问题。

  用韵当与时俱进

  诗词发展的过程实际是诗词用韵演变的过程。中古以降,最早的韵律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这部韵书,共设一百九十四部,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 入唐,《切韵》由唐人孙愐修订而成为《唐韵》,共一百九十五部,由于其中规定某些韵可以通用,实际上只有一百一十二个韵; 宋真宗时,修《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将韵部分为二百零六个。如果合并可以通用的韵部,《广韵》实际上只剩一百零八个。

  为了简便,参与编纂《广韵》的邱雍等人又编著《韵略》,取广韵中的重要字作韵目,用于科举考试。至宋仁宗年间,又诏刊修《韵略》,改称《礼部韵略》。从中可见,《切韵》、《唐韵》、《广韵》、《礼部韵略》、是一脉相承的。其演变趋势是简便实用。

  应用至今影响最大的诗韵的是《平水韵》。

  金哀宗年间,王文郁编《平水新刊韵略》(1227年),分一百零六韵,据说此书当时作为金代科举之用。其后,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一百零七韵。有考证证明,刘渊《壬子新刊韵略》是王氏书的翻修,两书的区别在于上声“拯”、“迥”两部的合分。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合并了上声的“拯”、“迥”两部,成为一百零六个韵部,是为今日所称的《诗韵》亦即《平水韵》。

  《平水韵》,实际上是把《广韵》所允许通用的韵部合并,依平、上、去、入四声,将韵部分为一百零六个,分别为平声(上、下)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奉旨编撰的《佩文韵府》,以康熙皇帝的书斋名“佩文”命名。此是清人科举的用韵标准,实际上也是《平水韵》。

  显然,统一和规范用韵,是任何中央政权实行文化统一的通常做法。

  研究认为,“平水韵”并非完全依据汉语语音的发展实际,有些与汉语语音严重脱节,例如将《广韵》中读音明显不同的“十三佳”与“十四皆”合并成“九佳“,将《广韵》中的“十五灰”与“十六咍”合并成“十灰”,特别是将《广韵》中的“二十二元”与“二十三魂”“二十四痕”合并成“十三元”,等等。而《广韵》中本来读音相同或相近的韵目却当并未并,例如:“一东”与“二冬”,“八微”与“十五灰”,“九鱼”与“十虞”,“二十二元”与“二十五寒”“二十六桓”,等等,既非科学也非严密。

  尤其是,自元朝以来占主流的中原或北方语音渐渐扬弃了入声,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和清代贾凫西编、蒲松龄修订的“十三辙”,均没有了入声韵。当今普及的普通话也不再有入声。因此,包含大量入声的“平水韵”既不合诗词用韵的本义又不合汉语语音的实际,失去了时代的依托。且更与《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汉语拼音方案》相牴牾。

  依法提倡和推广新韵

  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来,在诗词用韵方面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引导工作。经过多年的酝酿、准备和研讨,2004年第5期《中华诗词》杂志公布了由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副主编赵京战执笔的“中华新韵(十四韵)”方案。

  中华新韵(十四韵)韵部表

  一、麻 a ia ua

  二、波 o e uo

  三、皆ie üe

  四、开 ai uai

  五、微 ei ui

  六、豪 ao iao

  七、尤 ou iu

  八、寒 an ian uan üan

  九、文 en in un ün

  十、唐 ang iang uang

  十一、庚 eng ing ong iong

  十二、齐i er ü

  十三、支(-i)(零韵母)

  十四、姑 u

  随后,又在当年第8、9、10期连载发表了介绍新韵的署名文章《适应新的时代推进诗韵改革》。近年来,新韵作者和新韵诗词大量涌现,其中有不少力作精品。新韵越来越得到普遍的拥护,取得明显的效果。

  新韵,就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以《现代汉语辞典》标示四声,阴平、阳平为平声韵,上声、去声为仄声韵的诗韵体系。

  新韵是古来用韵发展的产物。符合汉语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符合多数社会成员的语言习惯,符合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

  新韵的法律根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起实施,凡四章28条。),这是在社会公共场合和文化艺术包括当代诗词创作中,使用现代汉语包括语音的法律根据。从这样意义上,新韵是法定的,规范的。它既合于诗词用韵的本义,又合于汉语语音的实际,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用韵。

  用韵当随时代。早在1955年诗人节,爱国老人于右任在台南讲演时就呼吁:

  “发扬时代的精神,便利大众的欣赏。盖违乎时代者必被时代抛弃,远乎大众者必被大众冷落。”他指出,“诗有韵,为的是读起来谐口。但是后来韵变了。古时在同韵的读起来反而不谐,异韵的反而相谐。如同韵的元、门,异韵的东、冬。强不谐以为谐,强同以为异,这样合理吗?……古人用自己的口语来作诗,我们用古人的口语来作诗,其难易自见。我们想要把诗化难为易,接近大众,第一先要改国语的平仄与韵。”

  可见,统一用韵,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要求。

  双韵并行新韵为主

  大力倡导和使用今韵,是诗词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是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鉴于平水韵至今使用较广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诗词创作可以保留使用平水韵,但方向是倡导今韵,方针是: 与时俱进,以法为据。双韵并行,今韵为主。使之落实到诗词写作、评论、朗诵、吟唱等各种实践中,以利于诗词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形成过程中得到了霍松林、刘征两位前辈的指点,参考了赵京战、星汉、易行等先生的相关文章,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作者)

  2-1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