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文化蕴含着众多草原文化的精华,其中很多已经被列入文化遗产,保护了起来。之前,已经给您介绍了它们中间的一部分,今天,将继续为您展示。
33、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
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是文化遗产名称,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所属地区为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
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4、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
牛角弓是选取水牛角或岩羊角、牛背筋或牛蹄筋和弹性好的竹木材料,用动物胶等纯天然材料黏贴合成,是蒙古族在古代战争、狩猎和那达慕上所使用的弓箭,曾是蒙古族男子必备的一门技艺,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
使用牛角弓进行射箭比赛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也是蒙古族十分喜爱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体育活动。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5、沙力搏尔式摔跤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阿拉善是乌日斯那达慕盛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
“沙力搏尔式”一词从蒙古语“沙拉巴”(迅速之意)、“沙拉玛盖”(敏捷的)派生而来,经过长期语音译化演变为“沙力搏尔”。沙力搏尔式摔跤技艺中的砍铲、膝折、抓领等动作,是模仿公驼争斗动作而命名的。沙力搏尔式跤,在内蒙古各盟各苏木镇和新疆、青海、甘肃的部分蒙古族聚居区广为流行。
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6、好来宝
好来宝是蒙古族曲艺曲种,用蒙古语演唱。好来宝在蒙古语中意为“联韵”,即各句唱词的头一个音节谐韵,故又称“联头韵”。有的则将好来宝译为“连起来唱”或 “串起来唱”。
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7、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蒙语意为“说书”,俗称“蒙古书”“蒙古说书”“蒙古琴书”,集蒙古说唱艺术发展之大成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蒙古族聚居区。与草原上的蒙古族群众生活习性一致,这种艺术具有浪漫开阔的气息。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8、乌拉特民歌
乌拉特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牧区及包头西部蒙古族居住区,这四个地区的民歌风格各不相同。
乌拉特民歌是乌拉特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9、潮尔道
“潮尔道”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和声演唱形式。“潮尔道”独具特色的和声形式,“潮尔”是和声之意,“道”为歌唱,整体意思是“和声演唱”。
“潮尔道”的内容,主要是以赞颂为主,歌颂自然宇宙、民族英雄。根据蒙古民族的习俗,“潮尔道”是不能随便演唱的,只有在严肃、庄严、隆重的场合方能演唱,也不能与酒歌、爱情歌曲等混杂演唱。在人类歌唱艺术史上,“潮尔道”也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是人类艺术史上较早出现的和声演唱形式,为人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潮尔道”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于民族学、社会学、民族历史学、音乐学等等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对发展民族艺术,繁荣当前的艺术创作和演出,也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40、查玛内
“查玛”系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16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查玛内是一种以演绎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大查玛”(主要神祇)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
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完)
图文来源:正北方网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文章原标题:蒙古族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欢迎分享转发!
声明:本微信是国家民委主管的中国民族报社主办的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方立场。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民族报和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电话:82685629/82685958
中国民族报微信、微博欢迎各界朋友踊跃投稿。
邮箱:2918401455@qq.com
联系电话:82685958
QQ:2918401455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
邮发代号: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