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文学艺术领域坚持的方向(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

sukai 2024-01-09 111

  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当代作家如何面向新时代、创造新作品?如何实现从文学创作向影视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7年9月28日,适值刚刚闭幕的十九大开启新时代,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海淀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海淀区作协、海淀区文化馆承办,中国作家网、《中华英才》杂志社、《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国人书院协办的“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五期在北京市海淀区开讲,著名影视剧作家、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走上讲台,为300多位现场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学影视课。柳建伟以“从文学到影视”为题,娓娓道来,讲述了文学与影视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如何以文学影视创作不辜负“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在京多名作家,以及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和社会文学爱好者300余人现场聆听。

著名剧作家柳建伟开讲“从文学到影视”

  柳建伟,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1979年入伍,先后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获工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曾任解放军成都军区某部助理工程师、文化干事,成都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编剧、副主任、主任。现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八届主席团委员。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石破天惊》《寂寞英雄》《百日危机》《苍茫冬日》《上校的婚姻》《一个老兵的黄昏情绪》,评论集《永垂不朽的声音》,报告文学《红太阳白太阳》《日出东方》《纵横天下》《血祭太阳旗》,电影剧作选《七兄弟》《天堂的桥》等各类体裁作品800多万字。担任电影《惊涛骇浪》《惊天动地》《飞天》《兰辉》《守望天山》《天河》《生命处方》,电视剧《突出重围》《英雄时代》《石破天惊》《爱在战火纷飞时》《桐柏英雄》《开国》等多部影视剧作编剧。作品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六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中国影协杯优秀剧本奖、人民文学奖优秀作品奖、四川省文学奖、俄罗斯国际军事电影节最佳剧本奖。以编剧身份参与创作的影视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飞天奖、金鹰奖。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并作笔记

  柳建伟在开场白中说到: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特提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也是“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的特点和很好的践行。说到这,柳建伟以军人特有的尊重给主创团队——海淀作协敬礼。这也博得了在场观众的掌声和共鸣。

  柳建伟从身边的所见所感讲起,从作家大讲堂为什么“吸引这么多的人来参加”说起。“这就是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他还从“过去五年打老虎拍苍蝇”说起,从很多贪官的忏悔录可以看到,里面所写到的都是“不读书,不看报”。不读书主要是很多不读文学书。他还从十九大闭幕选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读书的书单说起,说明“从文学作品当中去汲取营养”的极端重要性。“每一个人都需要从文学中汲取力量,要把文学当成源泉,厚植做人基本的素养。”

  柳建伟还热心地推荐了崔道怡《创作技巧谈》、作家叶圣陶和夏丐尊合写的《文心》、俄国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等有助于文学鉴赏与写作的书单。

  在近一个小时的讲座中,柳建伟旁征博引,从宏大的视野梳理了“从文学到影视”的发展历程和脉络。最早的时候,各国都是诗歌,主要是从劳动的号子慢慢演变成诗歌。文学最早是要记远祖故事。国外史诗比较有名的有古希腊《荷马诗史》——《奥德赛》、《伊利亚特》;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像西藏也有史诗《格萨尔王传》,有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等。然后,柳建伟从戏剧的产生说起,讲述近代传说的故事。古希腊时期有三大悲剧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还有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国戏剧生发得比较晚,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元朝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等。在人类有诗史和戏剧之后,又创造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了1895年,人类发明了电影。后来以影像来讲故事的方式,又被运用到电视里面,变成了以电视剧的方式传播。

  柳建伟表示,电影和电视剧是随着人类发展的进程,人类逐步对原有的传播方式、记录方式、讲述方式不满足,再加上技术创新的产物。有技术支撑再加上人类需求,然后有了“影视”。对于中国来讲,电影在人们的感觉当中,基本上是一门比较高级的艺术。现在国人对于电视剧还有一些疑义,总觉得“电视剧是快餐文化”。他认为这是种误读。现在电影、电视剧,是当代人类最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手段、方式。可以说没有任何人,能够逃出文学和电影、电视剧的影响。柳建伟还从文学和影视的现实意义讲起,当代人无论去不去创作文学作品,写不写影视剧本或者去从事影视门类,都应该对文学和影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有一个基本的鉴赏力。“把这个能力培养出来,会使你的人生就更加精彩。”

  “文学和影视可以让人生更加精彩。”柳建伟表示,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增加了文化自信。而且,文化自信还是最根本的自信。十九大报告对文化发展也提出了宏大而明晰的规划。文学为“中国梦”的个人实现提供了可能。

柳建伟与现场观众热烈互动

  柳建伟回忆和讲述了自己如何走上文学路,说明人和时代的密切联系。从他自己来讲,当年如果不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改变了,可能会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去下乡。就因为这些改变,就成为现在微信里面说的“1962年-1972年出生的人”,是“新中国最幸福的人”。后来又赶上恢复高考。因此,每一个人的人生不仅是自己或家庭来设计、影响的,更与时代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继而,柳建伟讲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每个人可以在基本生活无忧的情况下,考虑去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我就选择了文学。”他诙谐幽默地说:那时候文学热,体现在“征婚启事”上。现在“炫富”,那时候“炫文学”。所以在那时,他就跟着大形势开始了小说的写作训练。在17岁那年立志做一个作家。

  柳建伟说,好多作家都有很会讲故事的姥姥或者奶奶,虽然自己姥姥和奶奶没有这方面天分,但是文学的基础养分,民间的文学,对他还是有很大的影响。自己上的第一个大学,学的是工科计算机专业。“正好那年就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从大学辍学和艾伦去办了现在的微软公司。他打趣地说:“选择写作,实际上是放弃一个以后成为亿万富翁的这样一种可能性。”但是“我选了这个,就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他看了很多伟大作家的传记,就意识到一个问题。许多大作家特别是外国的作家到最后都是在首都才完成巅峰作品;因此想到北京来工作。在20年前,影视进入人们的生活,他就意识到电视剧,可以让自己家里生活品质提高一点,可以从“两菜一汤”变成“四菜一汤”。

文学艺术领域坚持的方向(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

现场热爱文学的小朋友踊跃提问

  他表示:以前没有指尖阅读时,电视剧跟小说还有一个区别,有个场景是否可以移动的问题。有了指尖阅读之后,长篇小说和长篇电视剧从接受环节就没什么区别了。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应该学一学电视剧怎么写”。就在1996、1997年开始,在写长篇小说间隙,学习写电视剧剧本,后来又学写了电影剧本。第一个电视连续剧叫《突出重围》,也是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的。

  “因为写了一部电视剧,自己的身份有所改变,变成一个专业作家。在大学毕业17年后,成了成都军区的专业作家。”柳建伟感慨地回忆说:来北京这个梦想还没实现。他在电视连续剧《突出重围》出来后,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惊涛骇浪》,反映抗洪的题材。因此被时任八一厂的领导兑现“承诺”,被调到北京。正是靠《惊涛骇浪》电影剧本,他实现另外一个人生梦想,得以在首都进行文化创造。至今14年,在影视剧作方面投入时间较多,出了300集的电视剧、16部电影,这些年就这么过来了。

  就自己的亲身经历,柳建伟表示,这也印证了“文学和影视可以使你的人生发生变化。如果弄得好的话,会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精彩一些,也更顺利一些。”

  柳建伟还给在座的青少年听众讲述了自己如何师从大作家的体会。“找老师非常关键。”“我给自己找了5个老师,中国的曹雪芹、鲁迅,英国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还有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找老师的过程,必须要去广泛的阅读,必须把人类至今公认的文学名著基本上都得涉猎。除非这个人的作品怎么着也看不下去,那是个案。就是你不太喜欢的,也得硬着头皮看下去。

  就影视剧创作的实操技巧,柳建伟谈到:影视创作还要看自己适合哪种类型。他形象地用诗经的《风》、《雅》、《颂》三种类型打比方。《颂》是在国家祭祀或大典唱的那种歌,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雅》记录我们生活主体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有一些限制;《风》是来自各地普通老百姓的。所以按诗经的分类来算,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喜不喜欢。现在所谓的《雅》和《颂》这一部分,就是党史、国史、军史,还有中国的历史;《雅》,比如像《闯关东》等,有一些大的背景事件;《风》相当于一些个人化的电影。“影视创作必须自己归归类。要不然的话会走错门。”

  柳建伟还从“文学和影视样选择突破或者爆破点”娓娓道来,传授“秘籍”:“一个是起点,还有一个就是爆破点、经济增长点,到底在哪?这几个问题解决好了,就非常顺。”柳建伟说:影视剧创作有规律可寻,并讲述了他所体会的电影、电视剧的内在规律。“所有的写出伟大作品或者经典作品的,都是好老师,但是这个老师不一定适合你,所以你得要听听课再说。”

  “电视剧、电影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所以,必须要多阅事。你阅事越多完了朋友遍天下,你到最后才可以把这个事做得更漂亮一些。”随后,柳建伟就长篇小说、电影剧本和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关键甚至“致命环节”和现场的作家朋友深入分享交流。他指出:一是结构。长篇小说是一门结构的艺术。需先搭建结构。最经典的中外长篇小说,成功的结构都可归为两大类型:按结构来说,要么就是一个广场结构,像《红楼梦》这样的典型广场结构;还有一种叫道路结构,像《堂吉诃德》就是一个电影的道路结构。二是人物。想写什么人物,这个人物一定在你脑子里面,不是光一个人物。而是要众多的典型人物。三是生活积淀的转化。“想把现实当中,生活的积淀,如零件一样,如何组装。”柳建伟还就电影的时长和注意事项做了阐述。现在一部电影的量,相当于一个15万字-20万字这个长度,一般长度的长篇小说的容量。他特别强调“电影可不是压缩的或者缩短的电视剧!”“电影就是电影,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小说就是小说。”

  柳建伟特别强调“讲好故事的能力”:最近这几年,电影加上网剧之后估计超过一千部。还是大有可为的。“在中国来讲,不管写小说或者搞影视,必须解决讲好故事的能力。”讲故事能力不够强的话,也走不远,或者说不能够像现代化工厂一样不停地生产。在质的方面还得有一个量。

  柳建伟特别提出,当前是电影电视剧非常好的好时机。他总体判断,现在不管传播方式等因素,不管文学有这样那样的变化,文化消费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文学永远不死”,特别是长篇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现在的生命力越发不能低估。即使电影、电视剧,包括指尖阅读等新的传播方式冲击,都没办法取代真正优秀、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因为其中蕴藏着“丰厚、凝重、历史的厚重感,诗史性以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所以现在这几年,优秀长篇小说的销量反而增加了。所以说“文学不死”,“长篇小说还是处于一个黄金时代。”影视也是个朝阳门类。在20年内还是要往上走。因此不管是影视还是文学,在当今中国都是非常有前景的。

  最后,柳建伟郑重地说,十九大召开,预示着我们进入新时代,2020年我们要全面实现小康。中国,正是“处于3000年未遇之大变局时代。”每遇这种大变局的时代,不管中外都应该能够孕育出伟大的文学,现在也能够孕育出伟大的影视作品。他也寄语有文学梦想的人们:“这就看看你努力不努力。”希望大家别辜负这个时代,也期冀能够将来出现伟大的作家,伟大的影视剧作家或者是导演。

首师大附中师生们演绎柳建伟的影视作品《血战湘江》

  专题讲座后,首师大附中的师生们演绎了柳建伟的影视作品《血战湘江》,柳建伟对师生们创造性的转化给予肯定和鼓励。在随后的互动环节,柳建伟就影视剧创作等问题一一作答。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互动热烈。

  针对一位同学的“”最欣赏自己哪部作品”的提问,柳建伟风趣地回答:“正如球王贝利说过一句话,他最喜欢的是哪个进球的话,他最喜欢的是下一个。我现在还不太老,我最喜欢我下一部作品。”在回答提问时,柳建伟还透露,结合十九大报告“在本世纪中叶要建成一流的军队”的表述,正就“军改”创作了一个电影剧本《时刻准备着》,明年可能跟大家见面。还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奔向延安》,也正在紧张拍摄。预计明年春夏之交,鲁迅艺术学院建院80周年和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76周年之际,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柳建伟与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主创团队、嘉宾合影

  柳建伟还耐心地回答了现场观众关于自己创作历程的提问:37岁那一年,第一部电视剧《突出重围》;40岁那年,第一部电影《惊涛骇浪》2003年在电影院公映的。柳建伟还以“回答完毕,谢谢”这样的发言人口吻坦率地回答,言无不尽,现场气氛轻松热烈。

  针对观众关于“有没有影视剧表现‘小推车推出淮海战役’”的提问,柳建伟还透露,正写人民战争为主题的《洪流》剧本。就“写一部电影需要多长时间?”的提问,柳建伟说:“有人快有人慢,对我来说,如果从构思到写出初稿,可能需要3-4个月时间。”他还殷切地寄语中学生,“建议可以写作”。这对以后进入社会不管进入哪个行当,都有会莫大的帮助。“在确保能够上心仪的大学的前提下,完全鼓励写作。”柳建伟还敬告孩子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开始写作。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海淀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海淀区作协、海淀区文化馆承办,中国作家网、《中华英才》杂志社、《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国人书院协办,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文艺理论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作家、海淀区作协主席石钟山担任文学顾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崔志刚担任艺术顾问。讲座每月一期,邀请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港台作家以“师说”的名义走上讲台,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强调“师者”与受众者的互动。自2017年6月创办以来,谢冕、刘庆邦、肖复兴、陆天明、柳建伟等陆续在大讲堂担任主讲,反响热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