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晋朝文学艺术特色(晋朝文学作品)

sukai 2023-12-26 139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对传统晋剧有更深的认识,我们特约请太原市文联原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梁枫与太原市艺术研究院编剧凌凌撰写文章,与读者一道,听晋腔,品晋韵,睹晋艺,思晋史。——编者

  晋剧历史 源远流长

  听晋腔,品晋韵,睹晋艺,思晋史。晋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部分,从孕育到形成以至成熟的过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歌舞、百戏及说唱等古老的艺术活动。

  早在春秋时期,尧都平阳一带(今山西临汾)流传的《击壤歌》、《康衢歌》中描述:舜躬耕于历山,以劝民发展生产,并制乐作舞以敦化民风。周代的晋国音乐家师旷,精通音律,援琴而鼓,“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北齐时期太原地区上演的来自民间的乐舞《兰陵王入阵曲》和《并州歌》,无论思想内容、表现手段,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大同云冈和沁县、榆社等地现存北朝时期的石刻,真实反映了当时歌舞百戏的演出情景。

  金末元初,我国出现了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开创了创作演出的繁荣局面,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山西凭借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成为北杂剧主要形成与流行地区之一。当时著名的太原杂剧作家有李寿卿、刘唐卿、乔吉、罗贯中、李务等,他们创作的杂剧剧本能考知的就有27部之多。如李寿卿的《伍员吹箫》、《斩韩信》,刘唐卿的《白兔记》,乔吉的《两世姻缘》、《金钱记》,罗贯中的《风云会》、《连环谏》,李务的《撇古老沉珠合》等。这些剧本有悲剧、喜剧,有正剧、闹剧;有连台本戏、全本戏、小本戏、折子戏、叠头戏、生活小戏。有演绎历史故事的,有描写才子佳人的,有讴歌圣君贤臣的,有写儒仙巫道的,题材宽泛,内容丰富。

  杂剧的繁荣,促进了演出场所的大量兴建和形制变化。山西现存古戏台2886座,其中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太原晋祠水镜台是现存规模较大的明、清时期舞台,横匾“水镜台”系清代书法家杨二酉于乾隆二十二年书写。洪洞县广胜寺明应王殿的大型元杂剧壁画,画上横额正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画面气派,色彩艳丽,真实反映了当时元杂剧的演出盛况,是举世难得的珍品和戏剧文物。翼城县武池村、临汾市魏村等元代舞台,构筑宏伟,设计独特,造型奇巧,都是罕见的珍贵戏曲史料。当时的舞台设计,由台幔将舞台分为前台、后台,既便于演出准备的进行和场次的交替,又便于观众视线集中于台上的表演,整个演出干净有序,观演尽在其中。演员的表演、妆扮、服饰、舞美设计等也已成熟、规范。

  鸡鸣唱三省,龙吟晋豫秦。北杂剧余绪未绝,“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梆子腔,又于明末清初在黄河三角地带崛起。经过100多年的传播与发展,梆子腔已深深扎根于这片肥田沃土。当时活动在太原地区和晋中一带的梆子腔也音随地改,到咸丰年间,终于孕育出一个新的剧种,这就是今天的晋剧,也称中路梆子。晋剧是与蒲州梆子和晋中秧歌、祁太秧歌、太原秧歌、民间小调等长期融合的结晶。由于声腔中融进了浓浓的本土风情俚俗和民歌民谣基础音乐语汇,很适应晋中人的欣赏口味,是流布于太原地区的主要剧种。这一显示本土文化的晋腔晋韵,从此在黄土地上傲然传唱,历久不衰。中路梆子、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从农村到城市出现了“山乡庙会流水板整天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的繁荣局面。遍布全省的四大梆子及民间小戏共有50多个剧种,席卷了广大地区的戏曲舞台。

  商路戏路 剧商共兴

  晋剧的创建、繁盛和流传,都与晋商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明代就开始崛起的山西商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到达欧亚地区。为了缓解思乡之情,这些晋商往往不惜重金请来家乡戏班自娱自乐,进而发展到请客看戏,联络感情,洽谈商务。随着生意的不断兴隆发达,晋商开始自己办起了戏班票社。据《太原地区中路梆子的历史概貌》记载,自清中叶至民国初年间,活跃在太原、晋中一带的戏班和票社承办者大多为巨商、财东、店主等。这些素以“多财善贾”而著称的山西商人,凭借雄厚的资财,修建深宅大院,自创或资助戏班剧社。从嘉庆至清末,晋中一带出现了众多具有一定规模和艺术水准的梨园班社,为晋剧培养了大批优秀艺人。有从娃娃班培育起家的云生班、三合店、三庆班、保和班、太平班、喜盛园、乾梨园、小梨园;有颇负盛名的四喜班、聚梨园;有誉为“梆子泰斗”的喜字科班;有实力雄厚的坤梨园等。从这些班社中培养出来的优秀艺人,有蔓菁红、天明亮、元儿红、八百黑、一条鱼、一千红、秃丑、二八黑、三盏灯、三儿生、天贵旦、说书红、盖天红、狮子黑等。他们当时的主要演出剧目《红书剑》、《取洛阳》、《炮烙柱》、《下河东》、《斩黄袍》、《明公断》、《打龙袍》、《算粮登殿》、《武家坡》、《坐楼杀惜》、《南阳关》、《百花亭》、《牧羊圈》、《蝴蝶杯》、《明公断》、《马陵道》、《草坡》、《梵王宫》、《满床笏》等等。在这些班社中出师的著名琴师彭根,鼓师宋兴儿,与因马锣演技精湛而著名的马锣三,他们苦心钻研、密切配合,将晋剧原用的手提马锣改为吊击马锣,演奏时根据不同剧情和人物的特定情感,用轻重缓急等不同手法,表现人物喜怒哀乐,促进了晋剧音乐的改革和发展。

  自古商路即戏路。晋剧随着山西商人的经商足迹而广布流传至河北省的张家口、蔚县、井陉、获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包头,陕西省的榆林、绥德等地。戏以商远播,商以戏繁荣。凡晋商所到之处,建会馆、筑戏台。现存的平遥古城、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等均可看到豪华气派的戏楼、戏台。在众多热心晋剧的晋商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是韩子谦。韩子谦出生于祁县富商家庭,人称韩五少。父经商于扬州,母王氏为江南昆曲名伶。1925年他同时考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和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四年后获取两校毕业文凭返晋,韩子谦淡泊商业,专心致力于晋剧艺术的研究和改革。在他的倡导扶持下,成立了戏曲研究社,从晋剧的剧本、音乐、声腔到表演艺术,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改革,不愧为近代戏曲的改革家。

  称雄商界数百年的晋商,为晋剧艺术的发展、繁荣和传播所做出的贡献,足以给今天企业与文艺团体的合作、联姻提供有益的借鉴。

  晋阳故事 戏曲传奇

  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晋剧,名伶辈出。老一代的晋剧表演艺术家有丁果仙、王爱爱、花艳君等;在当今晋剧界,常被人们提起的有“六大员”:英俊小生郭彩萍、文武双全的高翠英、博采众长的武忠、激情须生李月仙、丁派传人阎慧贞、做派稳健白桂英。改革开放以来,戏剧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晋剧新秀人才辈出,在全国,山西是摘得梅花大奖最多的省份,仅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就有郭彩萍、高翠英、谢涛、武凌云、胡嫦娥五个梅花奖得主。

  古城太原,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豪杰义士贤臣良将,演绎了无数家喻户晓千古传奇的英烈故事。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成为古今戏剧舞台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据不完全统计,以太原人、太原城演绎的历史传统戏,就有30余部之多。有的反映了太原的历史进程,有的讴歌了太原的人文精神,有的再现了发生在太原的传奇故事。这些戏至今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戏剧舞台上,有的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成为剧团的看家戏、吃饭戏。

  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太原人、说太原事的历史剧目有:讲述晋国根祖文化、周成王剪桐封弟的《桐叶封弟》;表现太原春秋义士豫让士为知己死的《豫让》;歌颂太原人廉颇虚怀若谷、知错即改、负荆请罪的《将相和》;反映唐代李世民起兵夺取隋朝王位的《玉带传奇》;表现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见义勇为将一落难女子从太原送回晋南的《千里送京娘》;表现宋太宗御驾亲征、收服太原的《下河东》;表现明代太原百姓智斗豪强并成就美满姻缘的《铁弓缘》;表现太原人、江夏县令田云山父子刚直不阿为民请命的《蝴蝶杯》;表现明代太原监察院为弱女子苏三三堂会审、平反雪冤的《苏三起解》。千百年来,并州太原人杨继业及其率领的杨家将,更是戏曲舞台上最活跃的历史人物。杨家一堂忠烈、不分男女、爱国爱家、勇于献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事迹,妇孺皆知,教化百代。有关杨家将的戏曲,举不胜举。如《金沙滩》、《战幽州》、《杨门女将》、《百岁挂帅》、《杨六郎招亲》、《太君辞朝》、《四郎探母》、《三关点帅》、《三关明月》等,足有五六十出之多。一出出内涵丰富,技艺精湛的剧目,许多已成为戏曲艺术的经典,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剧目的上演,不但弘扬了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艺术,也让人们了解了太原人、熟悉了太原事,认识了太原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晋朝文学艺术特色(晋朝文学作品)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凡是中国戏曲舞台上上演的剧目,几乎都活跃在晋剧舞台上。可谓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有代代传承的传统老戏,有移植改编的兄弟剧种剧目,有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创作的新戏。如清光绪年间,河北梆子艺人张宝魁加入晋剧班社后,带来《凤台关》、《红霞关》、《阴魂阵》等刀马戏;须生大王丁果仙在京演出晋剧《空城计》,与马连良交换回京剧剧目《四进士》。抗战时期新编晋剧剧目有《逼上梁山》、《千古恨》、《血泪仇》等。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和新创作的优秀剧目更是异彩纷呈,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如《打金枝》、《小宴》、《下河东》、《走雪山》、《蝴蝶杯》、《杀宫》、《算粮》、《芦花》、《空城计》、《卖画劈门》、《双罗衫》、《凤台关》、《徐策跑城》、《三关点帅》、《采桑》、《清风亭》、《齐王拉马》、《玉带传奇》、《阳春姐妹》、《刘胡兰》、《油灯灯开花》、《致敬,穿时装的女郎》、《大院媳妇》、《情满山乡》、《丁果仙》、《都市警官》、《宫变》、《范进中举》、《智侠东方朔》等等。

  晋腔晋韵 锣鼓铿锵

  【晋剧的声腔】

  晋剧声腔主要为梆子腔,另辅以一部分腔儿、曲子。唱腔音乐结构为板式变化体,音乐风格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基本板式有六种。

  夹板一板一眼,既可叙事,也可抒情,通常用于人物感情不太激烈比较平静的场合。

  四股眼一板三眼,是晋剧唱腔中最缓慢、旋律性最强的一种板式,适宜在平静的情境下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二性有板无眼,是晋剧中最机动灵活、使用最方便的一种板式。长于叙事,也可抒情。

  流水有板无眼,是晋剧中速度最快、节奏最紧的板式。唱腔激昂慷慨,热情奔放,多用于紧张激烈或争论的场合。

  介板介板的速度、节奏自由,适用于激愤、悲哀的情绪。

  滚白无板无眼,是晋剧中唯一不用梆子击节的板式,是一种如泣如诉、似说似唱的朗诵调,可以表现极度悲痛的感情。【晋剧的传统过场曲牌】

  已知的共有五百三十九首,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两种。节奏分为慢、中、快三种。一般用于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和渲染气氛。【晋剧的锣鼓经】

  传统文场“四大件”是:呼胡、二股弦、三股弦、四股弦;武场是鼓板、梆子、大吊锣、饶钹、手锣、铰子等等。艺人说:“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头,四弦是筋。”现在舞台上,这些传统器乐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西洋管弦乐器、电子乐器。丰富了音色,加强了剧情的表现力。【晋剧唱腔的不断变革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及其他艺术形式的浸润,晋剧在保留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基本特色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使旋律更婉转、流畅,曲调更优美、亲切,道白更清晰、好懂。尤其丁果仙、丁巧云、牛桂英、程玉英等一批女演员的加入,打破了晋剧历来的“乾旦”体制,晋剧唱腔有了大的飞跃,因而更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丁果仙以情设腔、兼收并蓄;牛桂英深沉厚实、清柔优雅;程玉英华丽俏美,形成“嗨嗨腔”;王爱爱甜美清纯、韵味醇厚,自成“爱爱腔”。晋剧艺人出身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自小学戏,后参加部队文工团。她演唱的《白毛女》、《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等经典歌曲,是吸收晋剧等艺术元素的“流板花腔”,听她的歌,总能让人闻到一缕淡雅馨香的“醋味”。她那独特的唱法,让静态的晋腔晋韵,如千年流淌的黄河、汾水,沁入人心,余韵无穷,成为歌坛一道别致的风景。

  晋剧绝活 剧坛奇观

  晋剧的表现技巧多姿多态,独具特色。翎子功、帽翅功、梢子功、髯口功、椅子功、水袖功、脚尖功、喷火功、杠技、甩纸幡,堪称晋剧十大绝活儿。这些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技巧,让观众在赏心悦目的同时,领略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认识三晋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绝技绝活儿,不仅赢得广大观众喜爱,也深得全国剧坛盛赞。

  翎子功主要用于表现剧中人惊喜、愤恨、得意、轻佻等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表演时靠头的摆动和身段的变化,使翎子构成各种姿势及形态的高难度技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摆翎、扫脸翎子、缠腰打灯花、竖翎、甩翎等十多种。晋剧表演艺术家郭凤英、郭彩萍在折子戏《小宴》中饰演吕布运用翎子功表演,成为戏中一大亮点。

  帽翅功多用于表现人物冥思苦想、犹豫不决或兴奋喜悦的心理活动。帽翅分纱帽翅和相帽翅两种。纱帽翅常用法有:左、右单甩、双甩,上下交错甩,前后搅翅。相帽翅常用法有:双搅翅、左右交叉搅、左右单搅、双翅同上下、双翅异向旋转等。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忠、李月仙在《徐策跑城》和《杀驿》中善用此绝技。武忠、武凌云、武啸天祖孙三人的《三跑城》曾在香港等地演出,令海外观众称奇叫绝。

  梢子功多表现人物惊慌失措、悲愤交加、疼痛欲绝等激烈异常的情绪和情境。甩法有十多种,尤以缠梢和顶天铺地最具特色。晋剧青年演员郑强在《梨花归唐》中饰演的薛丁山,《哭坟》中饰演的周仁,都有精彩表演。

  髯口功即须生动用髯口,使之同形体动作融为一体,渲染人物的各种心理情绪。具体表演有十多种,以花耍、左右单打、双打等,技巧性最高。武忠在《徐策跑城》中的白须飘洒、颤抖,李月仙在《卧虎令》中的吹、弹、甩特技,均称一绝。

  椅子功即在圈椅上做出各种动作、身段,表现不同的生活情境和人物的情感神态。有单腿跳椅、交叉跳椅、旋椅、钻椅、倒翻椅等。小旦肖桂叶在《杀宫》中的钻椅,田桂兰在《挂画》中的跳椅,曾轰动京华。

  水袖功通过水袖的动作变化,表现人物不同的情感、心理。常用有单摆转盘袖、正侧重叠转盘袖、直冲展翅飞卷袖等,多用于旦角的悲剧表演中。花艳君的《三上轿》、田桂兰的《打神告庙》等,都有精彩的水袖绝活儿。

  脚尖功俗称土芭蕾,是旦角的一种表演特技,多用于表现俏丽的下凡仙女和青年女子春心萌动的心情和娇俏可人的神态。旦角演员薛林花在《别洞观景》中传承川剧技巧,又有自己的创新,表演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深受观众喜爱。

  喷火随着音乐节奏,剧中人口中喷出一股股火星,有独股、双股、扇面、圆圈等花样。表演时,舞台灯光暗淡,火星闪闪,增添了阴森恐怖的气氛。高翠英等在《游西湖》中饰冤魂李慧娘时有出色的喷火表演。

  杠技表现侠客义士、豪杰大盗等人物高超的武功技艺和飞檐走壁等行为。晋剧传统戏《盗御马》用此绝技。

  甩纸幡即剧中人头顶插上数米长的白色纸幡,根据不同心情进行各种甩动。有前后甩、绕圈甩、左右翻身甩、转身前后甩、大甩、横甩等,是一种不易掌握的高难度技巧。青年演员李春旺在传统剧目《五雷阵》中善用此技。

  晋剧的十大绝活儿,是众多演员长期舞台艺术实践和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晶,运用这些技巧,能向观众更加准确地揭示剧中人物的心理,充分演绎戏曲造型美和韵律美的艺术魅力,令观众悦之于目,赏之于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