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qiaoqingyi

长租公寓管理软件开发公司(长租公寓管理app推荐)

qiaoqingyi 2023-10-26 102

  我泡在公寓中的互联网史

  互联网租房开启了我独立人生的工作篇章。

  去年 7 月份去广州工作前,在 58 和赶集上翻查了各类的租房信息,随之由一篇被好玩有趣的「招租文案」吸引,立即住在广州 YOU+ 国际青年公寓。提了个箱子只身到了广州,开始浪迹天涯。在 YOU+ 呆了一年多,戏剧性地经历了「用户」—「参与者」—「用户」三个阶段。等到今年决定来深圳工作时,租房又成了一大恼人之事。来之前在 Airbnb、58 上看了一些房源,但由于前期工作一直没确定(是的就是因为「我们之后会给你答复」),导致一直不敢租房,等到都开始上班了,还在苦苦地寻找房源…(涙)

  

  实际上和大多数「外来务工民」一样,受限于经济条件和前期工作的稳定性,我对能否租个好房也没有抱太大的期盼。但毕竟曾经在公寓行业务工过,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长租公寓有一定了解。所以像小螺趣租、魔方公寓、趣客公寓等等这一类的公寓便成为了自己的租房首选。

  近一年半的沉浸式公寓体验,让我对互联网公寓相比传统租房的几个优势,产生了深深的认同:

  O2O 模式的标准对接(线上预约,线下专人带看房)充分利用的公共空间(目前不同公寓间存在差异)为单身犬们打造的房间合理布局集中式社区运营模式 / 公寓文化输出已然忘了中介是个什么鬼(公寓直租)人文关怀(情怀)

  目前而言,传统式的套式房源,比起公寓的这些亮点,对于年轻人而言,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了。

  入住深圳趣客公寓,认识了有趣的 fo 哥

  

  老天不负有心人,在打过无数个电话后,接洽了众多中介后,终于找着合适住的地儿:趣客公寓。趣客和分期 X(分期电商公司)合作,押二付一中的押租可以分期付,也就意味着首月入住时仅需交第一个月的房租,这对当时穷成傻 X 的我来说简直是天大的恩赐。去之前和销售专员接洽后,来到公寓处,由公寓管理员接待看房。由于当时找房已经累得不堪,再加上觉得房间也很合适,看完后第二天就直接搬进公寓了。趣客是长租公寓市场中典型的「二房东」模式:即团队通过承包下一栋楼进行改造,然后对外出租。这当中的过程不需用户了解,但就公寓的直租模式而言,直接省去了中介的环节,由趣客团队直接对接看房,没了 58 上还需要砍价的中介费,剩下了一定的预算。

  搬入房间第一天的照片:

  

  

  

  趣客的房间是属于很适合单身年轻人或情侣入住的大单间,基本的新家具都有,带一个小型的厨房和独卫,就光居住功能而言是很不错的。厨卫在装修上看起来还不是那么新颖漂亮,但完全够用,也附带了抽油烟机。平时用电磁炉煮点面或者小火锅什么的还是绰绰有余。住了一个多月,总体感觉蛮舒服,但仍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改进和优化。(隔音不是非常好,房门缝有一丝漏光,厨卫部分相对较简陋还有空调声音大等等)

  某晚楼下买面时,经过 2 楼的办公间办手续,接触到了趣客的核心团队。本来就饿着肚子,打算草草复印完身份证就回屋。但忘了是怎样,团队聊起我在公寓的入住体验怎样时,我便随即蹦出了「哦,我以前住 YOU+ 呢,你们应该知道吧。」

  「哦?你住过 YOU+ 啊?」

  「对啊,住了一年多」

  「啊那有兴趣来好好聊聊,坐!」

  然后我们几个人在办公间里度过了美好的一晚。

  那晚聊了许多对公寓的看法,对运营的思路,同时自然认识了 fo 哥和团队的伙伴。大家聊得很开,也乐呵。后面由于还由于收租日陆续有人进来交租,且已经很晚了(诶我不是要吃面吗?),所以便和各位互留了微信,道了别,说明以后有机会会再好好聊。

  当时就有想到之后会和 fofo 再约,fo 哥是趣客创始人,对互联网和房产领域有我认为很深的见解,且聊的过程中也真是地感受到他有趣有料有干货。抱着学(bao)习(da)的(tui)愿望,这次直接约了 fo 哥吃饭了。但更直接的诱因,其实是一次道谢饭。入住前有办好了分期手续,但之后因故被通知没法办理押金分期(我再等 3 个月就可以办各种分期了…),所以联系到 fo 哥,表示希望直接把押金分期给趣客,而不通过分期公司了。fo 哥很爽快地就说「交给我来吧」,一个穷屌只身在外租房时能收到这样的信息,内心已接收到超过 10000 点的关怀。所以,约!

  开聊:「我们对资本,还没那么狂热」— 肆无忌惮地大谈行业发展

长租公寓管理软件开发公司(长租公寓管理app推荐)

  公寓模式早已过了试水期

  昨晚见面时的一阵寒暄过后,便开始一如故往地说到了公寓行业的发展。

  我长期以来,对于传统行业的了解度基本是个蛋,更多是概念上的知晓,和了解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一些问题(也就看过周鸿祎的互联网方法论)。而fo哥作为地产行业的介入者,自然对于房产和公寓的运营实操有着深厚的理解。于是便从传统的地产商开始聊起了。

  「长租公寓这个模式,其实本来就是应该地产巨头们倒腾的行业。比起我们跨界的人,他们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因为利润肯定不如卖房来的大,他们在之前也就没有过多介入了。」

  这是昨天的饭局开头。

  一个装修质量不差、适合流动人口的小户型租住房间,这样的需求在 10 多年前的深圳就早已存在。一个年轻人来到大城市,住房是一大需求。但数年前的房源都设置得很大,租金也贵。套式房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于是便出现了合租套间等等这样的用户自发行为。

  需求是市场的首要催促力

  其实也一直有人在做这样项目,只是近两年才开始火热起来。北京自如寓、广州 YOU+都起到了很好的标杆作用。但各家都存在差异,有人着重短期收益,而有人投掷长期眼光。但正是因为市场差异化的存在,所以我相信我们还是有得做。

  两次聊天,我都向 fo 哥表述过我对广州和深圳两地,不同创业氛围的感受。而这次 fo 哥也直接将这一话题,引向了南北创业的微妙差异。fo 哥观点在于,相比于北方创业氛围的大热,华南地区的创业者,相对而言比较稳扎稳打。更多的融资意向,可能是在产品出来后才去思考的议题。炒概念的做法相对较少。但这都是我们的主观感受,这两种情况不存在对错和优劣,只是方法不同而已。「但就我们现在而言,对于资本还没那么狂热,做好产品是我们的第一工作」。由此我认为,创业团队在不是那么缺钱的时候进行融资,或许是个更保守的做法。于是顺藤摸瓜地,我第一次斗胆提出了「资本泡沫」这个话题。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储备进行论证,所以听观点对我而言是唯一选择。所以:

  「你怎么看资本泡沫的出现?」

  融资不分南北都重要,做事风格的不同,仅是帝都和寨都的去呗。资本泡沫下也有务实的公司。泡泡很漂亮,但创业要冷静和理性面对,用好了是加满油,不小心就是玩火自焚。

  在如此激荡的互联网创业环境下,不乏还有许多创业公司依旧稳扎稳打地备战,听到这样的回答,心里有种莫名的暖。

  

  「在公寓内的泛型O2O服务好坏,都还是伪命题」— 需求的解决要到位。

  从马桶这事儿看需求差异

  趣客目前有好几个在建项目,目前我住在西丽的这栋楼有 7 层。其中第五层住的都是学校的外教。这栋楼在改造初期,卫生间的装修都是蹲厕,这对我们大天朝人而言实在太常见了。但五楼由于都是指定入住方的外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歪果仁真拉不出翔…(我也是今天才知道)」

  还是我国人民肠胃活儿好啊…

  大批外教反应这个事儿后,趣客就决定给 5 楼的歪果仁们都换成马桶了。这个像段子一样的实事,从任何一个面都体现出了现在公寓如果要做大,需要解决的几个痛点:

  底层生活需求的富余满足住客文化差异的接纳性(国际化)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解决方案

  这应该是我认为好公寓产品要建成的「基础需求堡垒」,纵观来看,魔方、YOU+等集中式的公寓还是树立了标杆作用,趣客还有欠缺,但相信以后都会做到。

  为懒人的需求要解决得到位—公寓内的O2O

  「就目前而言,所有套上 O2O 的公寓服务是好或坏,还都是伪命题」

  这是昨天 fo 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起因是我问起公寓内 O2O 的服务插入可能。点在于我认为对一批懒宅的住客而言,公寓本身整合外部的 O2O 服务还是有必要的,只是我还不知道有效的整合方案是怎样。所以还是一样,fo 哥给了点:

  这种对接,其实大家都已经完成了,提供好服务的商家,都会被百度、美团给攻陷,被纳入他们的信息圈。作为一个公寓而言,我们本身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整合那么多商家,人群基数也没那么多,且相对固定。那这样的情况下,对住户来说,要定外卖,打开 App 就好了。所以现阶段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以公寓为出发点,去对接周边的一些小商家,做窄范围定向服务的合作。当初还和附近的一个小饭馆表露过合作意向,但他们并不感冒。

  在现在公寓门口有几个停车位,我当时是希望买几个集装箱过来,改装成类似快餐店的餐厅,然后对外招商。其实这就是运营一个社区生活服务的解决方案,抛开什么互联网、O2O 的模式,它其实就是一个包围起来社区服务设置。吃饭什么的还是刚需,只是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还在产品本身,没有太多地注意到这些地方。但当你运营整个社区的时候,不只是内部,外围也很重要。

  总结而言,目前还没到一定规模的公寓,其合作渠道还是处于较为封闭的模式。这样无论从体验上,还是运营成本上看,都是合适的选择。

  

  建社区创社群 — 产品运营形态走向何方?

  运营公共空间和文化建设,一直以来是趣客的弱项。趣客前期的重心一直在产品本身,人力确实也有限。因此也就没有出现我期待中像 YOU+ 一样极具竞争力的各种「文化圈子」。但关于公共空间,一样是在 fo 哥的规划中。

  在深圳,有10个月的夏天,那意味着可能一楼200平米的空间,得常年打开空调,不然没有办法在下面待。也就是在没有能力去运营好一个公共空间的时候,就不能不计成本地砸钱弄逼格。投入和产出的平衡收益必须考虑。所以如果要做,目前应该就是做很多风扇,然后造半开放空间保证空气流通,控制成本的同时,至少是要人待得下来。

  社群的运营也不容易,尤其在管理方介入后。引来的群内吐槽,之前我们也有遇到过。

  这些我所涉及过的方方面面,fo 哥作为公寓创始人,都已经纳入过考虑范围了。

  所以,好的产品是有经营标准的,运营的好坏,和产品本身相辅相成。

  但文化这个事儿,我还是保留我的态度,即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碰撞,所产生的无形效益是巨大。这一点在之前运营 YOU+ 的各类线下活动时,感触非常深刻。不过一样,我相信这一点,也会逐渐在趣客内发酵出来。这里面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他们能撞击出来的火花,将会明亮至极。

  总结而言,我认为接下来市场上的集中式公寓产品,在运营上会绽放几大亮点:

  社区建立的各种化(标准、规模、统一、数据):趣客也在做的用户门卡的解放、后台数据库建立等等,打通社区生活的生态链。半闭环式生活体验:以人核心需求为中心的社群体验,圈群服务等。文化输出部分的着重加强:用户内容导向的高附加值租住体验其他运营形式上的拓展:我还没想到的_(:з」∠)_

  About thanks.

  

  时间过得差不多了,夜色也已晚。我们聊来聊去,最后记得还是回归到了那句话:

  「这个市场一直有的做,实打实地做。如果建立不了所谓的有效壁垒,就不急于去融入资本,但前提是保证良好的生存状况。」

  我所看到的 fo 哥现阶段的目标,是提升项目的盈利能力,稳固公寓产品的同时,进行其他「非刚需项」的优化升级。但我相信这些「非刚需项」距离去掉「非」字的时间不远了。

  我确实相信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懒人们会活得更好,但好的前提,即是懒人们,有热爱之事作为壁垒,支撑着他们对生活适当的「懒」。我感谢 fo 哥和其他互联网公寓创始人对于所做之事的热爱,没有你们,我下班又要拿着电脑找中介了。

  文 | 卷卷毛七喜

  2015.10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