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足VC之前,正海资本以PE投资为主。2014年正海资本募集了一期3亿元规模的VC基金。经历了转型的总裁王正东评价说,自己是投资圈的老兵,VC界的生力军。
王正东认为,未来,应用领域依然是正海的大方向,其中对于B2B企业服务,正海会“多看一点”。
文 | 马巾坷
来源 | 投资中国网
ChinaVenture
NEWS
﹀
﹀
﹀
正海资本总裁 王正东
在涉足VC之前,正海资本以PE投资为主,专注于高科技、高成长和创新型企业股权投资,东方财富、百视通、应流股份、银联商务、快友世纪、易游天下等案例,都是正海资本彼时投资的项目。
从1998年开始做投资,到2006年涉足股权投资,再到2014年募集了一期3亿元规模的VC基金,关注创新与传统行业结合为主线的中早期投资。正海资本经历了转型,因此总裁王正东评价说,自己是投资圈的老兵,VC界的生力军。
对于正海投资现在的收益情况,王正东颇为满意:“当年做PE年化在30%以上,现在做VC,已退出的收益率都高于这个数值。”
王正东认为,未来,应用领域依然是正海的大方向,其中对于B2B企业服务,正海会“多看一点”。除此之外,目前正海正在筹备、启动新一期基金的募集。新基金的投资方向,将重点关注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尤其是与制造业相关度较高的领域。
特色LP组合:政府引导基金+民营企业家
正海资本团队中共有4个执行合伙人,稳定性极高,“从2002年开始就在一起,共事十多年了。”
据王正东介绍,沈洪良与他是复旦大学的本科同学,在成立正海资本前,沈曾长期任职于一家为金融行业提供IT服务的公司,主营钱龙证券分析软件及其他软件开发、销售、维护。
耿万京是王正东的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同学,曾多年在华尔街从事对冲基金的业务。
王正东本人则在中国银行工作多年,后又在德国深造工作六年时间,对于德国精工制造业积累了不少经验。
王正东回国后,开始筹备公司创业,先从财务咨询做起,一直到了2002年,王正东脑子里开始有了私募股权投资的雏形。
之所以称为雏形,是因为当时国内还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私募股权。“当时,我们有些直投,也拉了几家我们服务过的企业一起投,收益分成,实际上当时做的就是私募”,王正东说。
由于共同的经历和各自的优势,互联网给传统服务业、制造业带来的改变,是正海团队所熟悉和能够看清的领域,这也成为了正海资本一直以来沿袭的投资主线。
真正的转变是在2009年创业板开启后,“身边的很多民营企业家尚不懂什么叫GP、LP,去上海上一个为期三个月的私募总裁班,然后同学们之间就开始搞基金,全民PE热潮,让我们也思考将来的路要怎么走。”王正东说。
转型有两条路,一是往下游走,接近二级市场,二是往上游专业度更加高的方向走。最终正海选择了后者。2012年起,正海资本正式转型VC,以创投为主,PE并购为辅,先后募集了多个创投基金,累计投资了60多家企业。
正海资本的LP构成中,有30%-40%占比的政府引导基金,包括科技部引导基金(该年度全国35家)和上海市创投引导基金(该年度首批5家)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能获得这些引导基金的出资参与,一定程度上也证明正海资本转型发展后其投资团队的职业精神、投资能力和投资业绩得到了相关部门及评审专家团的认可。目前,有多个地方政府在与正海资本就合作设立新一期基金进行洽谈,预计明年新一期基金将落地。
王正东说,政府引导基金选择机构,一是看投资团队在中早期项目方面的投资经验,二是看投资团队能为企业提供哪些投后服务,第三,则要求团队有较高的稳定性。
除了政府引导基金,正海资本LP组成中,还有极具特色的部分,主要的LP成员都为民营企业家。“我们最早的一批LP是一些民营企业家,个人居多,机构很少,这十多年来,一直跟着我们,投完一笔,就会有新的一笔募资进来,来源很稳定。”
王正东说,正海企业家LP的圈子并不大,将近50个企业家,由于多年的相处,关系如朋友般融洽。
这些企业家大多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制造行业居多。作为基石投资人,这些LP无论在项目来源上还是退出渠道上,都给正海带来不小的帮助,“这些行业专家,会更早看到一些变化,除了出资,他们会积极地推荐好的项目源,也能在我们看项目时,提供更多专业化的建议。”王正东说。
投资方向不是“滚雪球”越多不一定越好
创新是正海资本判断项目的关键词,“以技术创新为导向还是模式创新为导向,新的创新点是否会对原来的产业链带来推动,如果是模式创新,那它带来的高效新规则,是否能够推演成立,是否能给产业链带来变化。”
王正东认为,这是正海投资逻辑最核心思考的部分,也是团队经历了多年投资而沉淀下来的经验。
结合团队自身的优势,正海选择的投资方向,都离不开一根主线,信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及应用推广上。
王正东表示,新技术、新模式能否给行业带来新变化,是团队可以清晰把握的,并且机构是否能给企业注入一些强项资源,也是正海最看重的。“围绕这几点,我们定位在这互联网+传统、节能环保、制造业三个领域里,不太分散精力,投资方向不是滚雪球,不是越大越好。”
某自动售货机智能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极富正海特色的案例。
这是一家近期正海投资的做自动售卖机设备的公司。自动售卖机在中国推出已有多年,但普及率不高,王正东判断,未来人工成本的提高,自动售卖有望成为一个爆发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正海团队发现,在日本,自动售卖硬件很发达,但80%的机器是需要使用硬币的,“中国互联网这么发达,如果自动售卖不能用微信、支付宝、闪付等支付工具,是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
由于投资过银联商务的关系,正海还帮该项目与银联的渠道打通,可以延展第三方的服务业务。“硬件商如何做服务,今天完善了消费需求,过两年又有了新的东西,你是否能有前瞻,是不是能及时加模块上去。”
王正东认为,这就是新技术给自动售卖带来的变革机会,同时,这样的项目,又可以与正海的银联资源、芯片制造等资源对接。“把一个链条上的事情做通以后,很多被投项目,包括项目之间就会显现整合效应。”
看重投后服务
投后板块上,除了沿用PE时代的投后管理部外,VC基金还增加了业务角度的条线对企业进行帮助,“PE的投后管理部实际上是规范,比如上市流程、企业管理等,VC离上市还早,所以不仅要在规范性上帮助企业,还要求每个项目的主管合伙人挂钩,跟着项目业务发展一直往下走,为项目整合资源。”
据了解,正海的4位执行合伙人,每人每年,基本上都要从头到尾跟两到三个项目。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王正东将去参加被投平行进口车项目天际线的董事会。“我们帮他把业务框架重新改造,包括从海外采购开始,帮助他们设置一个主体,不要再像过去一样散单去谈,而是由公司派出机构来对接银行、保理、品质检验、货运等业务。”
由于在德国工作学习的原因,在欧洲,王正东也有不少包括宝马、保时捷等知名品牌的汽车资源,同时,帮助公司对接B2C的线下销售渠道,以及51卖车、新浪卖车等线上渠道,“这就是正海重视的投后服务,要讲配置。”
正海资本还投资了一家快递公司零公里,不同于普通的快递配送,零公里主做5A级写字楼的商务收发室,帮助写字楼物业解决快递人员频繁进出带来的不安全问题,还提高了快递人员的配送效率,一栋楼只需一次配送。
而这只是王正东刚刚投资这家公司时候的业务,“第一步就是把项目既有的价值做到极致。”第二步,他们开始尝试拓展,帮助写字楼里的会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制的公司,做收发,帮助他们内部结算快递账目,同时,这套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的快递跟踪。
“其实每一个项目,投它的时候,你会有感觉,将来的它是有价值的,但是怎么做好,怎么体现出来,就是要不停的帮助企业试错。”
比如零公里的下一步,王正东就跟团队讨论,由于收发室就在写字楼中,占据地理位置的便利,同时,配送的快递人员相对固定,信任感更强,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及时订购配送的业务,“目前这方面的增值业务,鲜花和水果已经获得成效,展望未来,零公里是不是可以对接电商,做O2O里落地的那个O呢?”
王正东的这些想法,也在推动着项目方试错和创新,王正东每个月都会到项目方开会,让团队汇报有什么新点子,跟踪每一点子进展的程度。
哪些传统行业+互联网更有机会?
如何判断哪些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更有投资价值,王正东认为,主要看行业规则。
第一种是,原有的规则是低效的,互联网进入后可能会带来放大的价值,“就像Uber,为什么在欧洲没有兴起滴滴这样的公司,因为欧洲原有的出行规则很便捷,电话是轻松可以约到车的,在中国很难叫,因此在中国,互联网的介入是可以提升原有规则的效率的。”
其次,原本的规则是无效的,例如,教育行业。“尽管互联网教育做的人很多,但做的都只是一些培训,如英语培训、业余兴趣爱好培训等等。至今,教育仍是一个封闭体系,如果互联网可以改变这种规则,则会有很大的机会。”在王正东看来,现在很多看似很稳当的行业,大多都是效率不高的,比如物流行业依然有很多机会。
在高端制造行业,王正东认为结合互联网,未来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新机会,“就如德国工业4.0一样,尤其是在智能化较成熟的领域可能会推进的快一些,正海投资的下一个基金会往智能化多看一些。”
2015年正海资本正运营的创投基金规模为3亿元人民币,目前已投资了10余个项目。王正东说,基金对于项目的金额数量非常清晰,“每个项目的金额在2000万-3000万之间,每期的投资数量一般不会超过15个,这涉及效率问题,太多不能保证管理质量。”
对于王正东来说,投资主要是两个标准,第一是看得懂,能脱颖而出,第二是有帮助,“早期项目都是有缺陷和瑕疵的,就看我们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是不是能帮助他弥补。”王正东说,这两点看明白了,就可以投。
这种All in式的投入,也让正海尝到了中早期项目投资的甜头,“2008年底投资的易游天下,团队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资源,2015年易游被上市公司收购退出时,获得了税前近20倍的收益。”
而从创业角度,王正东表示,创业者一定要清晰地知道,所谓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还是通过烧钱实现的,这可能是此前互联网+或O2O出现一些泡沫不被看好的核心原因,“同样是烧钱,滴滴的模式清晰,打车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一些上门美甲的O2O只是烧钱不是烧需求。”
其次,创业者所谓的创新模式,都是不断试错出来的,但前提是需要有一个核心业务把有需求的人聚集起来,创业者需要有理性判断,“就好像零公里一样,一定是在过程中去不断尝试,不是光凭逻辑能想清楚的。”
END